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膽識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膽識 是漢語詞彙,拼音:dǎn shí,釋義:指膽量見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膽識 [1]

外文名稱 guts

拼音 dǎn shí

釋義 指膽量和見識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拼音:dǎn shí

釋義:指膽量和見識

基本解釋

[audacity;courage and insight] 膽量和見識。用於褒義

有窺探她的靈魂的膽識。

引證解釋

指膽量和見識。

1、《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此非有十二分才智,十二分膽識,安能如此。"

2、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袁可立)子樞,博雅有膽識,為戶部郎,別有傳。"

3、明 袁宏道 《策·第五問》:"至於生死之際,坦焉若倦鳥之投枝,此豈尋常膽識所敢望乎?"

4、太平天國 洪秀全 《防守浦口詔》:"今朕復思 天浦省 乃 天京 門戶,弟有膽識,戰守有方,定勝鎮守之任。"

5、峻青《海嘯》第四章:"我 黑老五 算佩服你了,真是既有計謀,又有膽識。"

稻盛和夫談膽識=

來自稻盛和夫《人為什麼活着》

提到人性,安岡正篤先生曾說過,必須依"知識、見識、膽識"三個階段來提升人性,否則任何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他的意思是說,知識只要翻開百科全書或字典就可以學到,既沒有必要強記,也無須填鴨式地過度汲取,否則也只是流於常識豐富而已;比吸收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知識組合成有條理、有邏輯的信念,變成比知識更有用的見識;不過即使擁有了見識,如果不去實踐這些理念,對提升自身的人性還是助益不大,因此有必要將見識提升為膽識,也就是轉化為執行力。

年輕時期遭受過苦難的人,相較生活環境優越的人,日後的成就往往更加輝煌。

知識、見識、膽識;將見識提升為膽識也就是將理論轉化為執行力;

膽識,是指同時具有見識和勇氣,這都是歷經苦難的才能培養出來的人性品質;

事實上,就算無法產生膽識,只要有勇氣,也能夠轉化成相當的執行力。然而,在什麼樣情況下,人類才會表現出勇氣呢?通常只要有大公無私的理由,勇氣自然就會湧現。因此在培養出大無畏的膽識之前,不妨找一些正當理由來鼓勵自己。例如,此刻如果我不出面,局勢恐怕會變得難以預料吧?我如果不努力完成這件工作,公司的結局會如何呢?

大義和志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志向主要是指個人的目標,大義則指非利己的、捨棄個人立場且對眾人具有重大意義的事物。大義是從比較大的格局切入、例如為世人、為社會、或者是為身旁的家人等。如果能用大義來鼓舞自己,就可以激發出真正的勇氣,這股勇氣就能逼迫自己發揮執行力。

有膽識的人做事不需要假借任何名義來鼓勵自己,但是像我們這種普通人,每當挑戰極為遠大的目標時,就有必要給自己一個名義,然後藉此名義鼓勵自己去完成這個目標。

欠缺執行力的人或凡事做不好的人都具有一個通病,心中總是盤算着:"上司交代做的這件事,如果做了對我有利嗎?成功的話可能調薪,還是可能調升經理呢?萬一失敗,最好能找個理由推脫。"由於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往往也因此失去了執行的勇氣。

像以上這樣,不給自己一個名義或理由就辦不成事的人,事實上並非少數。對這樣的人而言,成功的秘訣在於:凡事不妨試着先擺脫私心,為自己找個具有說服力的正當理由吧!

心理

青少年在面對陌生人或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時,膽小害羞的人往往顯得局促不安,不能與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同時也讓旁邊的人感到不舒服;當遇到不熟悉但認識的同學,膽小害羞的人常常因為不好意思而沒有與人打招呼,結果可能會讓人誤解為高傲、目中無人,從而影響了人際關係; 當一項新的任務擺在面前的時候,膽小退縮的人總是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可能勝任不了這項任務,可能就會放棄或逃避,於是可能就比其他人少了很多發展的機遇; 膽小害羞的人總是過於在乎別人的評價,對於別人的話過于敏感,所以別人的一句否定或批評可能就會讓他們悶悶不樂、耿耿於懷,從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膽小退縮的人在追求目標時,總是缺乏主動性、勇氣和信心,所以可能錯過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膽怯退縮的確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障礙,是成長、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那麼,我們如何踢開這塊絆腳石,勇往直前地走在成長、成熟、成功的道路上呢?

我們自己在認識到了膽怯、害羞、退縮對我們的學習和以後的工作、生活都將產生不良的影響之後,應該學會自助--幫助自己走出膽怯退縮的困擾,成為一個自信、獨立、勇於迎接挑戰和困難、善於抓住機遇、快樂輕鬆的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