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背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背誦

來自 喜馬拉雅網 的圖片

背誦 是通過誦讀的方式記住識記的閱讀材料。中國傳統語文學習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比較法歸類法熟記法強記法對比識記法規律識記法、讀寫記憶法、列表記憶法、形象記憶法、反覆熟讀加嘗試背誦的方法等。各種方法的運用應視材料的性質和長短的不同而定。

一般而言,材料的數量不多,且富於韻律。如短詩短文,可運用整體識記法;對於長篇的課文或其他長篇的讀物,則宜運用分段識記法以及整體識記文章框架與分散識記各段相結合的方法。它可促使學生在熟記教材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並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背誦 [1]

拼音:bèi sòng

注音:ㄅㄟˋ ㄙㄨㄙˋ

英文:learn(say) by heart

引證解釋

指憑記憶念出讀過的文辭。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暗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 金元好問《中州集·劉昂霄》:"予識景玄於太原,人有言是家讀《廣記》半月能背誦者,予未之信。" 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上:"無錫錢仲益允升……平生天資甚高,書過目,即背誦如流。"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永樂朝待詞臣之酷》:"曾子啟等二十八人,不能背誦《捕蛇說》。"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二章:"他可以一段段地背誦《資本論》以及其他名著的原文。"袁靜《伏虎記》第三九回:"有些口訣不好記,就一字一句地背誦。"

基本含義

記憶體操

你知道嗎?背誦不僅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而且通過背誦還可以培養和鍛煉人的記憶能力。俄國在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之所以博聞強記,並非他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他堅持每天做"記憶力體操"的結果。他曾經說過:"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對此他身體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後都要背誦一些必須記住的知識,就像做倉庫,這樣才使他如此博學多聞,寫出了像《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樣的不朽著作。由此可見,重複的刺激有助於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實踐證明,人的記憶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樣,只有鍛煉才能增強。懶於記憶,從不背誦的人,記憶力不可能優良。

善於背誦

背誦可以使我們精確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識。何以見得?讓我們舉例來說。試想工程師在工作中遇到緊急情況時,要現去查書找基本的公式;教師在教學生背古詩時忘了原句要去翻課本,這種局面會有多麼尷尬,有時甚至會誤大事。這都說明對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再多,到關鍵時刻提取不出也是枉然。

董必武在一封信中教導他的女兒說:"語言每課至少讀十遍,有些課文要背誦。"古往今來許多偉大和知識淵博的人,大多與他們善於背誦、記憶力驚人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精通許多種外語,馬克思能背誦許多歌德和海涅的詩歌,並在談話中經常引用它們的詩句,增加了談話內容的精僻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如果他不善背誦,這是絕不可能做到的。善於、勤於背誦可以使我們的知識庫存日益豐厚。中國古代早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詩"的說法。

背誦經典

背誦一些經典和重要篇章,是我國教育傳統。

背誦之前,要朗誦篇章,做到讀音正確,停頓恰當,語調合理;要粗通文意,對全文結構,思路有大體了解。在此基礎上,再低聲快讀,讀熟。於是開始背,一段一段地背;一段之中,一層一層地背;一層之中,一句一句地背。背了上一句,再背下一句,連句成層。如此背誦。全部背出後,對不熟練之處,要多下功夫。直到朗朗上口。

背誦要邊背誦,邊思考,邊理解,邊記憶。自然成誦,"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只有這樣,書上的營養才化為自己的。

背誦方法

高一的課本中文言文占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最新版的高一語文教材雖把它刪掉了一個單元,且調整了一些篇目,但其重視程度仍未降低。然而,文言文的學習歷來是教與學的難點,學生不喜歡學,就是教師,開公開課的,也鮮有上文言文的。再要說到背誦,學生就更頭痛了。高一的且不說,高二第三冊雖只有一個單元的文言文,但要求背誦的卻不少。要背的都是名篇、名段,但學生背起來較現代文要難多了。就算勉強背下來,沒多久就忘了。我在文言文教學中一貫做到要求學生背誦的我也必須背下來,可我的"示範"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文言文背誦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了。作為筆者自己來說,尤好文言文,許多名篇,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前後《赤壁賦》等等,雖歷經多年,仍能流利背出。就算是以前從未背誦過的文章,如李密的《陳情表》,在上完之後也能很快背出。原因何在?不是我的記憶力驚人,仔細分析,除了興趣的因素外,與我掌握了一些背誦的原則和方法有關係。

化"長"為"短"。即要把篇幅長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幾個短小的部分來背。這樣一來,每次背的內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來了,比一次背誦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當然,最後一定要把幾個部分連起來背熟。

讀懂文意很多做父母的喜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們背"唐詩",但小孩子往往要經過大人的多次反覆的強化才能記住。為什麼?因為他們對詩的意義是渾然不知的。從我自己背文言文的經驗來看,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先深入把握文意。我之所以在上完一篇文章後能很快背下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備課的時候,我已經對文章中的每一字、詞、句的用法、意義,對文章的寫作思路、結構、主旨等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這些東西已經深深印入我的腦中,再背起來就能很快從大腦中"放"出來了。多次鞏固。人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時。所以,明確背誦任務後,要限定自己在最短的時間裡背出,不能拖拉,越拖就會越厭煩。一個段落要一次"搞定",限時搶記,不妨試試"三分鐘搶記"。當然,搶記的東西忘得快,過後要多次鞏固,經常進行搶記訓練,也是對記憶力的一種鍛煉。|下面再結合自己背誦以及教學的經驗,談一談文言文背誦的方法。

首字提示法

在檢查學生背誦時,我常發現,學生背到一個地方時會突然"卡脖",怎麼想也想不出下一句。可是,只要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個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來,接着背下去。針對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如果連續的短句較多,可以適當合併)寫下來,用它們作背誦時的提醒之用。如《赤壁賦》的第一段,在背誦時把"壬、七、蘇、清、水、舉、誦、……"等字寫在一張紙上以便在背誦"卡脖"時提醒自己。這樣多反覆幾次,直到最後不看這些字也能背出。

當然,這種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對所背的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處於"夾生"狀態。還有"注釋提示法",即只看書下的注釋,用它們來提醒自己背誦。它和上面的方法的作用是一樣的。當然,像《離騷》這樣的,每一句書下都有注釋的,不能用此方法。

翻譯還原法

學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們翻譯成現代文,落實字詞的意義,這樣才便於對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誦文言文時,可以"倒過來",即看着譯文,回憶還原原文。有了最開始的字詞句的翻譯、理解,再加上熟讀,這時再根據譯文去還原原文,就比較容易了。這種方法不僅有利於背誦,還有利於對文章的字詞句的翻譯的深入掌握、鞏固。

邊讀邊譯法

很多學生在背誦時只是一味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想通過反覆的誦讀來強化記憶。這種方法雖有效果,但很不明顯。我提倡邊讀邊譯,即讀一句翻譯一句,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如李密的《陳情表》的第一段,可以這樣做:讀一句"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然後譯:以,因為;險釁,坎坷、罪過,即艱難禍患;夙,早時;遭,遭遇;閔,通"憫";凶,不幸;"我因為艱難禍患,很早就遭遇不幸"。這樣邊讀邊譯,譯,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於記憶、背誦。這種方法從背誦的速度上看比較慢,但"一舉兩得";而且背下來後不易忘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