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Juan Ramón Jiménez,1881年12月24日-1958年5月29日),出生於安達魯西亞,西班牙著名詩人散文家。以其著名的作品《Platero y Yo》而享譽全球。他屬於1914年的一代,也被稱為Novecentismo,他作品的發展與現代主義息息相關。[1]

純粹的詩

他主張創作純粹的詩。

他的詩歌有的低沈、哀婉,贊歌蘊含著輓歌的情調。

有的格調清新、意境優美。屬現代主義流派詩人,是不少先鋒派詩人的老師。

他追求詩歌的美,認為詩是知識的源泉,是認識事物的方法。他希望通過詩歌創作,了解真理,達到永恆的境界。

諾貝爾文學得主

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因為「他的西班牙語抒情詩成為高度精神和純粹藝術的最佳典範」他是一個多產的作家,著有詩集20餘部。[2]

早年曾進入薩拉曼卡大學短暫就讀。

1900年,應詩人魯本·達里奧的邀請去了馬德里。

1900年,出版了他的前兩部詩集,《紫羅蘭之魂》、《睡蓮》。他的詩藝即受肯定。

1908年,出版《純正的悲歌》清楚地反映了達里奧的影響,強調自由詩中的個性和主觀性。

1912年,回到馬德里,在隨後的四年中居住在Residencia de Estudiantes,並擔任該教育機構期刊的編輯。

1916年,他前往紐約,與印度詩人Rabindranath Tagore的西班牙翻譯ZenobiaCamprubíAymar結婚。回到西班牙。

1917年,出版《最近結婚的詩人日記》(Diario de un poetareciéncasado),這本書代表著他所謂的「 裸詩」(lapoesíadesnuda)詩歌中所有無關緊要的東西,全部刪減於自由詩中產生純淨的本質。

1920年,胡安•拉蒙在西班牙語詩壇已執牛耳。

西班牙內戰後,流亡海外

1936–39年,在西班牙內戰期間,他與共和黨軍隊結盟,內戰後,他流亡拉丁美洲,最終定居于波多黎各終老。

1956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奠立其世界文學巨擎的地位。

1958年5月29日,逝世於波多黎各首都聖胡安市 PR。

進入「真正詩歌」階段

1937年至1958年,胡安•拉蒙的創作進入了「真正詩歌」階段。這一時期,他繼續追求「唯美的」、「純粹的」詩歌。

在語言上使用許多自己創造的新詞,在修辭方面大量應用抽象的象徵,使作品難度逐漸加大,甚至趨於晦澀。

散文作品翻譯

雖然胡安•拉蒙是一位詩人,但他的散文作品翻譯在美國頗受歡迎。

Platero和我

Platero y yo(1917;Platero和我),一個男人和他的驢子的故事。

《海上騎士》

他還與妻子ZenobiaCamprubíAymar合作翻譯愛爾蘭劇作家約翰·米林頓·辛格 (John Millington Synge)的《海上騎士》(1920)。他一生中充滿詩意的輸出。

詩集出版

早期作品

《詩韻》

《傷悲的小調》

《牧歌》

《遠方的花園》等,充滿感傷情調。

受到現代主義影響

《輓歌》

《有聲的孤獨》

《春天的歌謠》

《憂鬱》

《普拉特羅和我》等。

1915年以後

《一個新婚詩人的日記》

《精神的十四行詩》

《寶石與天空》

《我所唱出的歌》

《一個詩人與海的日記》在這部作品中,胡安•拉蒙從題材和形式上做了多方面的新嘗試,開創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對在西班牙現代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27代作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空間》等作品。

著名散文代表作

《小毛驢之歌》。這集作品是胡安•拉蒙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通過對雪白色的驢子、妞妞、白蝴蝶、月亮、金絲雀等一系列純潔可愛的形象的描寫,希梅內斯將一幅秀美、優雅的田園生活展現在讀者面前。

小銀驢、妞妞的死讓讀者感受到悽然的美,體現了這一時期希梅內斯作品中飽含的憂傷情緒。

《悲哀的詠嘆調》。清楚地反映了達里奧的影響,強調自由詩中的個性和主觀性。

佳句欣賞

我在夢中死去 我在生中復活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 《悲哀的詠嘆調》

「現在,」她在永遠離開之前說,「現在我們是兩個鏡子,玻璃對着玻璃,兩者彼此模仿,像一條河和那天空。」——胡安·拉蒙·希梅內斯 《生與死的故事》

《溫柔》

枯葉支撐着

令它着迷的光線,

還是光線

支撐着迷的葉片?--——胡安·拉蒙·希梅內斯 《悲哀的詠嘆調》[3]

詩作

我不再歸去

我已不再歸去。

晴朗的夜晚溫涼悄然,

淒涼的明月清輝下,

世界早已入睡。


我的軀體已不在那裡,

而清涼的微風,

從敞開的窗戶吹進來,

探問我的魂魄何在。


我久已不在此地,

不知是否有人還會把我記起,

也許在一片柔情和淚水中,

有人會親切地回想起我的過去。


但是還會有鮮花和星光

嘆息和希望,

和那大街上

濃密的樹下情人的笑語。


還會響起鋼琴的聲音

就像這寂靜的夜晚常有的情景,

可在我住餅的窗口,

不再會有人默默地傾聽。[4]

在台灣出版的作品

1914年,《普拉特羅和我》。

趙雅博/譯,《心靈的十四行詩》,台北市:啟業,1968年、1972年。

王安博/譯,《灰毛驢與我》,台北市:敦煌書局,1968年。

王安博/選譯,《遙遠的海》,台北市:純文學,1969年。

徐斌/譯,《小白驢與我》,台北市:正中書局,1978年。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拉克斯尼斯(1955)/希梅尼斯(1956)》,台北市:九華出版:環華發行,1981年。

陳蒼多/譯,《生與死的故事》,台北縣三重市:新雨,1997年。

張莉莉/譯寫,伊莎貝爾/繪圖,《安達魯西亞之歌》,台北市:格林文化出版,1999年。

李魁賢/譯,《希梅內斯/薩巴》,台北縣新店市:桂冠,2004年。

林為正/譯,《小毛驢與我》,台北市:書林,2007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