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敦復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敦復
出生 1886年3月19日
江蘇無錫
逝世 1978年12月1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美國康乃爾大學
知名作品英文寶庫
平面幾何學
立體幾何學》等

胡敦復 1912年創辦私立大同大學,成效卓著。作為大同大學的先後兩任校長,與其弟胡剛復均為著名教育家、科學家。在教學上,胡敦復提倡並組織編寫適合中國教育實情的現代教材。

個人簡歷

  • 1886年3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 1897年10月-1902年,在上海南洋公學的外院、中院、特班學習。
  • 1903年-1905年夏,在廣州穗灣(音)學堂任教。
  • 1905年秋-1907年8月,在上海復旦公學學習。
  • 1907年9月-1909年6月,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留學,獲理學學士學位。
  • 1909年7月-1911年秋,在北京遊美學務處主管教務。
  • 1911年2月-1911年秋,任清華學堂第一任教務長。
  • 1911年初夏,在北京當選為"立達學社"社長。
  • 1911年11月-1912年12月,任復旦公學教務長。
  • 1912年3月-1928年10月,任大同大學第一任校長。
  • 1925年1月-1925年8月,任命為東南大學校長(未到任)。1925年8月-1927年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
  • 1928年,在美國獲得名譽博士學位。
  • 1928年-1949年,任大同大學校董事會董事。
  • 1930年秋-1945年,夏任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主任。
  • 1935年7月,當選為中國數學會董事會主席。
  • 1941年秋-1945年夏,任大同大學第三任校長。
  • 1949年4月,赴台灣休養。
  • 1950年1961年冬,在美國任華盛頓州立大學客座教授。
  • 1962年,退休。
  • 1978年12月1日,在美國西雅圖病逝。

[1]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胡敦復,1886年3月19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堰橋鎮村前村一戶教育世家。是北宋著名教育家、安定學派的代表人物胡瑗(993-1059)的31代孫;其祖父胡和梅(1840-1912)是清代名教諭;父親胡壹修(1865-1931)和仲叔胡雨人(1867-1928)都是清末民初在無錫地區興辦新學有影響的教育家和水利事業家;胡雨人是近代崇尚實踐努力維新之先導,1900年赴日本留學,兼以考察世界新文化及教育狀況,致力於數學及自然科學的研究,後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等多所學校的校長。胡敦復屬族中長子長孫,11歲以前主要在家接受胡雨人的教育。[2]

早年求學

1897年10月,胡敦復入上海南洋公學剛設立的外院(即師範院的附屬實驗小學)學習。

1898年春,南洋公學成立中院(相當於現今的中學),他即被選拔進入中院,至1901年中院畢業,正巧趕上該校新設立的特班(相當於現今的訓練班)招生,胡敦復應考被錄取在特班學習。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思想家蔡元培(1868-1940)此時擔任特班班主任,由於特班的特殊規定,給青年學生提供了自由閱讀各種書刊、接受新思想的有利條件。

蔡元培充分利用了這點合法條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民主思想,他告誡學生:"你們將來出去辦學校以外,還要喚醒民眾,開發他們的知識。"

此時,著名愛國學者、教育家馬相伯(1840-1939)家居南洋公學附近,蔡元培又介紹包括胡敦復在內的他的24名優秀學生,到馬相伯處學習拉丁文,這就是震旦學院最早的24名學生。

經數月學習,這些學生很得馬相伯賞識。1935年馬回憶當時的學習情景時,說:"從前笑話的外國人,也不能不欽佩的青年學生的努力,胡敦復就是其中之一。還有,我教他們,除了拉丁文外,還有法文和數學,……我的教法,完全和他們在學校所受的教育不同。譬如,數學吧,我教他們加減乘除,不但教他們演算的技術,並且教他們原理,使他們從根本上理解每一算術的作用,並且教他們用代數的方法演數學(注:即算術),他們都很能領悟。其中很有幾個,後來都對於數理的研究有了深造。"以上3位胡敦復的啟蒙老師,對他以後的學業和開創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事業有直接影響。

赴美留學

1907年,由遴委候選道溫秉忠護送赴美,同行者有宋慶齡等15人,於9月3日行抵美國。早有神童之稱的胡敦復,入美國康乃爾大學主修數學,同時兼習文理多科,由於他的基礎知識紮實雄厚,加之又特別刻苦用功,學習方法得當,因而學業進度特快,僅兩年時間就學完了規定課程的學分,在康乃爾大學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09年1月,美國政府開始用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作為培養中國留美學生的經費,6月,在北京成立遊美學務處,該處總辦周自齊從美國聘胡敦復回國,負責遊美學務處的考選、遣送直接留美學生的工作。胡敦復為了能夠選拔更多的有志青年出國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回來建設祖國使之獨立富強,毅然放棄了自己在國外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應聘回到北京。

從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他在遊美學務處主持考選了僅有的三批直接留美學生,共180人。他們中後來很多人都成為中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如梅貽琦、竺可楨、胡剛復、胡明復、胡適、趙元任、姜立夫等,說明胡敦複選才有方。

任職清華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華學堂,胡敦復被任命為清華學堂第一任教務長。由於遊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的許多工作都受制於美國公使館,在教學上稍有不合美國人心意的,公使館便橫加干涉;在生活待遇上,美國教員與中國教員相差懸殊,中國教員非常不滿。身為教務長的胡敦復對這一切十分憤懣。

1911年初夏,在清華學堂任教的10位中國教員朱香晚、華綰言、顧養吾、吳在淵、顧珊臣、周潤初、張季源、平海瀾、趙師曾、郁少華,和胡敦復一起成立"立達學社",以研究學術、興辦學校為職志,胡敦復當選為立達學社社長。

不久,因胡敦復主張清華學生多讀理工科課程,與美籍教員瓦爾德主張多念英文和美國文學、美國史地的意見發生分歧,美國公使出來干預,胡敦復以不能遵辦憤而辭職,是年秋天離清華回到上海。 [3]

創辦大同

10月,辛亥革命爆發,立達學社社員也紛紛南下,到達上海與胡敦復會合,遂醞釀由立達學社創辦一所獨立自主的學校,取名"大同",公推胡敦復為首任校長。

胡敦復先期到上海後,受他的老師馬相伯特聘,回母校復旦公學擔任教務長,不便推辭,於是他便一面籌建"大同",一面主持復旦教務。對於胡敦復此時的工作,1912年9月9日出版的《民立報》有一段評論,說:"胡君前主持清華學校教務,力主按科分班,以權限不專,未行其志。至今清華學生猶追思之。現主持復旦教務,必能發揮此特色也。"是年12月,因一瑣事引發復旦學生罷課,復旦校董事會重組校務,胡敦復便藉此離開,專心致力於"大同"的創建工作。

到20年代,大同大學成績顯着,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社會中人無不知大同之敦復先生者",稱"胡敦復為中國第一流教育家"。

1925年1月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任命胡敦復為國立東南大學校長(未到任);是年8月29日,又任命為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

1927年秋他應聘到北洋大學任職。當時由於南北交通時有中斷,往返不便而辭去北方職務。1928年在返回上海之前曾到美國一游,在美國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單位不詳)。

1930年,交通大學(原南洋公學)成立科學學院,加強數學系,交大校長、他早年的學生黎照寰特聘請他擔任數學系主任,一直持續到1945年。

此外,胡敦復還有許多社會兼職,其中主要的有:1922年中國科學社另設董事會,主持該社的政策方針,並進行募集與保管基金工作,他當選為9位董事之一,分工和蔡元培、范源源3人任董事會的基金監察員;

1925年4月,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成立時,他被指定為中國方面的7位委員之一;

1935年7月,中國數學會成立時,他當選為中國數學會董事會主席;等等。

1949年,胡敦復已年過花甲、心力交瘁,他在台灣工作的長子邀他去台灣休養。之後,他又接受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之聘,赴美國西雅圖出任客座教授,1962年在該校退休。

1978年12月1日在西雅圖逝世,安葬在美國西雅圖華興利長青公墓。

大同大學

創建中國式現代新型的私立"大同大學"。1912年3月至1922年10月稱大同學院,1922年11月至1952年稱大同大學,1952年在全國大學院系調整中被撤銷。她的創辦者,是原在北京清華學堂任教的11位血氣方剛的知識分子組織的、以胡敦復為社長的立達學社。這批知識分子由於不甘忍受美國列強在清華學堂對中國文化的肆意侵略和對中國教員的任意擺布,憤然離開北京,到上海創辦不受外國干涉、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學校。取校名為"大同",系取義《禮記,禮運篇》,揭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為校銘;以研究學術,明體達用為宗旨。選定首任校長胡敦復26歲生日,即1912年3月19日正式開學,以後便以3月19日為"大同"校慶日。她是中國知識分子執着追求教育救國、科學救國道路的產物;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中國最早成立的一所高等學校。

這所學校,既沒有政府的扶植,又沒有大資本家的援助,完全憑着這10多位教書先生愛國憂民的赤忱、堅定辦學的決心、百折不撓的毅力和自我犧牲的精神,首先由發起人捐款,以228元起家。起初,在上海市南市區肇周路南陽里租賃民房,先設預科和普通科,校名稱大同學院。為建設校舍,胡敦復多方奔走籌集資金;他團結,教書育人,確保教學質量,擴大社會影響。建校之初,立達學社社員在"大同"教書、辦事,不僅不取分文報酬,還將自己在外兼課兼職收入的20%捐獻給"大同"補助開支;他們個個節衣縮食,住斗室,穿敝衣,吃粗羹、乘電車,一切為了"大同"的建設發展。

一年後,所收學費和社友捐薪,積蓄了相當數目,便在上海南車站路北首購地9畝,自建校舍。落成的第一座樓,題名"近取"樓,是為紀念立達學社,取之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近取諸身,遠譬諸人"句,銘志學社耕耘;第2座樓,題名"自考"樓,是為紀念校長胡敦復的功勞,取之於易經"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第3座樓,題名"自試"樓,是紀念"大同"的有功之臣、數學家吳在淵,取之於易經"魚躍在淵,自試也"。1914年夏天,學生遷入新校址上課。因感國家極需人才,決定再辦大學預科,為出國留學做準備;自1916年起,先後增設英文和數理兩個專修科;後來又設大學文科、理科及商科。鑑於"大同"10年的發展,1922年11月5日,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將大同學院改名大同大學,胡敦復繼續擔任校長至1928年曹梁廈接任。

"大同"有以下4個主要特點:資金自籌,教學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涉;在國內首倡男女同校同班,胡敦復的堂妹胡卓是"大同"的第一個女生,1916年入學;從開辦之日起就採用學分制,是國內率先採用學分者,為國家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創造了條件;師資隊伍整齊,雖然至1916年,全校教職員總共21人,到1932年才32人,但精兵簡政,個個學有專長、人人都能登講台授課,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合作,確保了良好的教學質量。

20年代中期,大同大學的中學部(即普通科)已聲譽卓着;又增設測繪專修科,大學部的文理商各科相繼正式改為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之後又辦工學院,設電機、化工、土木、機械各系;其中數理、電機兩系的教學質量更蜚聲全國。到30年代,學校基地發展到100餘畝,建築物齊全,圖書儀器充實完備,學生人數近千人,已成為上海地區極具規模的私立完全大學,其規模和教學質量均可列入國內第一流高等學府。但是,立達學社的社員,因創建"大同",長期過着艱苦勞累的生活,積勞成疾,到1935年,已有顧珊臣、華綰言、吳在淵及後來發展的胡明復4位社員,不幸早逝,為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耗盡了心血。

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軍侵占上海,竟將這所由中國知識分子用血汗換來的高等學校毀於一旦。"大同"師生因無經濟實力轉移後方,胡敦復等大同領導只得留守上海;抗戰後再次依靠立達學社社員、團結廣大師生員工,在"大同"學校董事會的大力支持下,作第二次艱苦創業,使"大同"獲得了新生。到1948年,大同大學部學生數高達2700人,中學部學生髮展到2500人,在當時上海的公私立學校中,學生數占居首位。胡敦復從1911年底醞釀創辦"大同"開始,至1949年離開大陸止,近40年,一直把創建、發展"大同"作為自己的主要事業,兩度出任校長共長達20年,還一直擔任大同大學董事會董事。其間,雖曾在南北多所高校任職,但他始終牽掛着"大同",一直參與"大同"的工作,"大同"耗費了他一生中的主要精力。不僅如此,他還動員他的弟、妹胡明復、胡剛復、胡范若、胡芷華,堂弟、妹胡憲生、胡卓,子女胡宜南、胡新南等親屬,在國內外學成後到大同大學服務多年,他們也都全力支持父、兄的事業。

70年代後期,胡敦復在美國接受記者採訪時總結了大同大學辦學的6條經驗:"1.降低辦學費用,使有更多的錢用於教學與科研。2.有一支熱情而有能力的工作班子,使開支降低而工作效率增強。3.有一個能事先規劃周詳的領導班子。4.有良好的信譽,博得人們的信賴。5.取得廣泛的信譽後,需要的時候,就容易向外籌款。6.組織一支良好的教師隊伍,他們不為名利,熱心教育。"20世紀前半葉,是中國內憂外患頻繁的年代,胡敦復帶領十多位教書先生,白手起家創建"大同",在沒有外援、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兩度將其發展成為一所中國著名的現代高等學校,其特殊性在中國別無多得。胡敦復總結的成功的辦學經驗,對於中國當今的高校建設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教材建設

首抓教材建設,教學影響深遠

本世紀初,中國新學剛開始興辦,學制、教材多照搬日本或歐美。胡敦復和立達學社社員以親身的經歷感受到,要謀中國學術之自立,其道之一:"務使初學科學之人,可盡脫外國文之束縛,而多得參考之材。學者研究既多,自能群趨於發明之一途。""今尚宜從中學之教科書入手,漸及參考之書,層累而上,以至高深之學。材料不妨淺近而說理務宜精詳,結構不必宏大而見地須有獨到,務使中學之士,先得觀摩之益;至盈科而進,而後引入百寶之林。"因此,"大同"教學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發動教師編寫教材和教學參考用書。以胡敦復為首,成立"大同學院叢書叢刊編輯部",編輯部成員14人,都是各科學貫中西的飽學之士。胡敦復身體力行,"大同"成立不久,就和他的夫人華桂馨(留日學者)合編初中用數學教科書;20年代,和吳在淵合編初中用《算術》一冊、《幾何》二冊;他倆合編的高中用《幾何學》,是針對當時初中採用的新學制教科書混合數學而編寫的,該書可以補足初中幾何未竟之學程,採用的學校較多。30年代,他和榮方舟合編有《平面幾何學》和《立體幾何學》,胡敦復獨立編寫的《新中學幾何學》被教育部審定為高級中學用教科書。1935年,他和范會國、顧澄合譯的《積分方程式之導引》,被商務印書館列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大學叢書"之一。40年代,他編寫的《英文寶庫》第1至5冊,被教育部審定為中國初中教科書。此外,他還為多部教科書和教學參考用書作序或校訂。他的這些工作,為中國早期的中學教材建設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胡敦復編寫教材,一般都經過親自試講,是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結合。他在"大同",除教數學外,還先後教過英語、拉丁語、哲學、國學、物理等多課,哪門課缺教師,他就教哪門課,教學效果都很好。上海市原市長汪道涵說:"我曾聽過胡敦復教授講授微積分,胡先生學識豐贍、講課清晰。當年創校時,以'大同'為名,就有着美好的深意。'大同'很有名氣,培養出許多人才。"胡敦復在上海交通大學,每屆至少開兩個班的微積分,他30年代的學生李立柔、黃正中教授回憶說:"這門課他教了多年,已經熟透了,但是,每次上課前仍然必須備課,從不馬虎上陣,學生們都願意聽他講課。"

他在上海交通大學主持數學系工作,長達15年(1930-1945)。初去時,才開始招收數學本科,全系教授只有他1人,開出了一系列的專業課程。到1936年,教授發展到5人、講師2人,數學系課程基本形成體系。該系在教學上理論與應用並重,既重視基礎理論、又重視結合工程學科的應用。從二年級起,每學期均開設"數學問題"課,以引導學生對數學上的重要問題或新的領域進行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和創造精神。二年級還開一門"科學思想史",其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科學思想源流及各種重要科學的發展。這些課程對於開闊學生視野、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均起了一定作用。胡敦復認識到,教學質量的保證,在於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他本人行政事務繁忙,顧及較少,便鼓勵和積極支持教師參與學術活動,進行科學研究。抗戰前,交通大學數學系教師在各種刊物上發表的着述有110餘篇,是交通大學科學學院成績最豐的系;研究內容涉及微積分、級數、函數和近代數學等領域。由於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在抗戰期間敵占區十分困難的環境中,他帶領師生共同努力,不僅開好了本系所需的各門課程,也為其他院系開好了數學課。

蘇步青教授1993年5月談到胡敦復時說:"胡敦復非常和氣,非常聰明,當時議論,數學家中英語最好的就是胡敦復先生,他的文學也非常之好。""胡敦復先生是很好的教育家,因為他不寫什麼論文,所以當時不那麼出名。"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國設置部聘教授,以獎勵在大學任教授10年以上,且教學確有成績、聲譽卓着,對於所任學科具有特殊貢獻者。經反覆醞釀,決定第一批部聘教授在24個學科中遴選30人,其中中國文學、數學等6科各2人,其餘各科皆1人。在這30人中,還包括當時在敵占區暫不正式公布姓名的2人。胡敦復當選為數學科和敵占區的兩個2人之一,在記錄的名單中,敵占區的部聘教授實際只有胡敦復1人,這是對他過去30年教學成績的充分肯定。

組織中國數學會

中國數學界傑出的組織者

胡敦復除繁忙的學校行政事務和教學工作之外,還熱心參與數學學術組織活動。統一數學名詞,是中國發展現代數學所必需的基礎性工作,關係到外文翻譯、教材編寫、課堂講授等諸多方面,他很重視這項工作。1918年,科學名詞審查會成立,聘請他為數學名詞審查組的"特請專家",參與數學名詞的起草工作;1932年夏,國立編譯館成立,他又受聘擔任數學名詞審查委員;1935年,中國數學會受教育部委託最後勘核數學名詞,9月初在上海黃浦區明復圖書館美權算學圖書室,由胡敦復親自主持了這次部委的、由國立編譯館組織編寫的數學名詞的最後審定工作,確定中英數學譯名共3426條。這些名詞是中國數學家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實踐、修改的結晶,其中相當多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他還積極倡導、扶植學校師生中的數理等學術團體。他所在的大同大學、交通大學及他家鄉無錫的胡氏中學,都組織有數理研究會,他為這些研究會作學術報告、介紹數學發展概況,鼓勵會員互相交流研究心得、提高研究能力,為他們的着作作序等;因事到北京,擠時間也要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學會講演。

隨着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到30年代,中國已有二三十所高等學校設立了數學系,數學界的隊伍日漸擴大,中國物理學會已於1932年正式成立,組織全國性的數學會已經提到議事日程。1934年秋冬,胡敦復在

上海和朱公謹、范會國、顧澄等,聯絡北京的熊慶來、馮祖荀,重慶的何魯,杭州的陳建功、蘇步青等知名數學家,積極籌備成立中國數學會。1935年,借暑假之際,在他任數學系主任的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於7月25日至27日,召開了中國數學會正式成立大會。胡敦復被推選為大會執行主席,主持這次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數學年會。大會通過的會章規定:中國數學會設董事會,籌劃發展本會事宜,選舉董事9人,任期5年;理事會11人,任期2年;評議會21人,每年改選三分之一。三會共選舉職員41人,這些職員,集中了當時中國數學界的老中青精英,胡敦復當選為董事會主席。成立大會後,他團結同事,積極推動中國數學會工作的全面開展,除加速數學名詞的審定工作外,還負責本會立案,促成本會的學術性刊物《中國數學會學報》、普及性刊物《數學雜誌》早日出版;接待外國數學家來華講學,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等。

1936年8月,他又在北平主持了中國數學會第二屆數學年會。這次年會上議決第三屆數學年會將於1937年在杭州舉行。不料,"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的侵華戰爭中,中國大片土地失守,許多高校被迫西遷,大批知識分子流離失所,中國數學會的活動被迫中斷。留在敵占區上海的胡敦復、朱公謹等,聯合一些能夠聯絡上的數學會職員,組成《數學雜誌》的臨時編者,於1939年11月堅持出了第2卷第1期,後實難繼續維持,被迫停刊;《中國數學會學報》於1940年出完第2卷後也夭折了。在敵占區與大後方隔絕的十分困難的環境下,為了開展數學學術交流,他所在的總會通知各地會員第三屆數學年會定於1940年8、9月間分重慶、昆明、成都、遵義、城固、嘉定、上海7處分別舉行。胡敦復於9月1日主持了上海年會;並由總會分寄選票給各地會員,改選理事和評議,組成第三屆數學會職員。儘管中國數學會早期的工作,受到日本侵略軍侵華戰爭的嚴重破壞,但她畢竟已經將分散在中國各地的數學工作者首次組織起來,集中力量挑起了在中國開展數學研究、發展現代數學的重任。中國數學會的誕生和她主辦的刊物的出版,標誌着中國數學發展的一個新時期的開始,在國內外的影響深遠。

胡敦復逝世後,他的長子、台灣中美石油化學公司董事長胡新南受友好敦促,在台灣正式成立"財團法人立達學社基金會",由台灣的"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及大同大學等校友會,推薦代表參與組成。秉承本會宗旨,繼續推動會務。其中以每年獎助清華、交大、台大及中央等四大學之數學碩士班在學研究生,每名獎助新台幣每年六萬元,嘉惠有志青年,成效較為顯着。是則亦使立達宗旨,繼續傳承不輟,並讓大同校友更感懷胡老校長獎掖後進之精神,奮勉不懈"。1992年無錫縣堰橋中學(原胡氏中學),慶祝建校90周年(1902-1992)之際,專門介紹了胡敦復和他的父輩在無錫地區創辦新學、興修水利的業績。1992年10月24日,在慶祝大同大學和大同中學建校80周年的紀念大會上,胡新南作為父輩兄弟直系後代的長兄,為了繼承和發揚父輩的辦學精神,特委託他在上海的代表宣布在大同中學設立以二萬美元為本金的"胡氏兄弟獎學金"。獎勵大同中學成績優良的學生;在國際、全國、全市學科競賽得獎學生;也包括卓有成效的教師和導師。1993年第一批獎學金已經頒發。 [4]

夢回大同

胡敦復(1886~1978),江蘇無錫人,數學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後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大同大學校長。

在26歲生日這天,胡敦復終於創辦了自己的大學。 那是1912年的3月19日,在上海南市區肇周路南陽里,這所名為"大同學院"的大學掛出了牌子,教室是幾間租來的民房,連三角板和酒精燈這樣的基礎教具都配不齊全。就連開辦的經費,都是由校長胡敦復和他下屬的10多位知識分子出錢湊的,總共228元。 自從1911年中華民國創立以來,經費短缺,就一直是這個新生國家教育事業的通病。有數據統計,1912~1916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每年經費不過500萬元,一些公立學校長期罷課請願,教職員工才勉強領到部分薪水。

但即便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作為辛亥革命後第一所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私立大學,大同學院的"寒酸勁",也實在少見。

為了積累資金,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這所大學的教工們一致約定,在這兒教書和辦公,不取分文報酬,大家的生計,則靠在外面兼課來維持。不僅如此,他們還自願將在外面所得報酬的20%捐給學校,以補貼各種經費開支。

在大同學院早期,胡敦復的捐款超過萬元。另一位數學系教師吳在淵,捐款達5500餘元,他在此工作20餘年,"生活困頓,窮巷陋室、家徒四壁,木箱當桌,食鹽代菜,卻日則教書,夜則譯著,樂此不疲,有重金聘他,亦婉言謝絕"。

如果不是因為胡敦復,這些知識分子原本可以過上很優越的生活。要知道,在那個年代,400元錢就可以在北京買下一個三進的四合院。而且,他們大都有顯赫的留學經歷,比如文學院的5名教師,有4人分別畢業於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日本東京高等師範,都是國外名牌大學。在當時,他們都是各大高校爭相高薪聘用的"搶手貨"。

胡敦複本人也不例外。作為美國康乃爾大學數學系最早的中國留學生之一,他回國後參與了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前身)的創辦工作,並擔任首任教務長。但在那兒,25歲的胡敦復卻留下了並不愉快的回憶。作為一所由美方出資創辦的大學,美中教員的待遇懸殊,相差足有10倍。學校還開設了美國史地、政治、公民等課程,並要學生將美國歷屆總統、歷史上的名人,以及所有的州、州首府,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川都一一背誦出來。

一年後,胡敦復和11名中國教師便辭職南下,他們的目標,是創辦一所"不附庸于洋人,在學術上獨立,真正屬於中國人"的大學。"大同"這個名字,則取《禮記·禮運》中"天下為公……是謂大同"之意。雖然"貴"為校長,胡敦復也一樣上課。這個"臉蛋圓圓"的無錫人,是公認的全能教授。據說在創辦學校的困難時期,數學、物理、國文、英文、哲學、拉丁文,甚至聲韻學,哪門課沒有人教,他就去頂。

據長子胡新南回憶,胡敦復唯一不懂的是化學,也只有化學系沒有他可教授的課程。因此胡新南報考這所大學時,特意選了化學系,以避開父親的嚴格管教。誰知他最終還是沒能逃掉,因為大一新生有一門必修課--邏輯,教授這門課的正是父親胡敦復。 在胡敦復和同人們的努力下,僅過了不到10年時間,無論是規模還是教學質量,"大同"均已步入國內第一流高等學府之列。它擁有17座校舍和正規的運動場,在國內首倡男女同校同班,首先採用學分制,它還擁有現代中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聘請了中國第一個留美的數學博士,並先後培養出30多位後來的兩院院士。

在當時,"北南開,南大同",已經成為報上流傳的口號。胡敦復也被稱為"中國第一流教育家","社會中人無不知大同之敦復先生者"。

1949年4月,大同大學創辦人、兩度出任校長長達20餘年的胡敦復已年過花甲、心力交瘁,應長子之邀去台灣休養。之後,他又接受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之聘,赴美國西雅圖出任客座教授,1962年在該校退休。

1952年10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取消建制,被拆解併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院校,大同大學附中一院、二院則分別改為上海市大同中學和上海市五四中學。

晚年的胡校長,力圖在台灣和美國恢復大同大學,但始終未果。1978年12月1日,他帶着"淡淡的遺憾",平靜地離開了人世。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曾有人看見,他獨自坐在正午的窗前,拿着一張學校創辦初期教工合影的黑白照片,用手指摩挲了一遍又一遍。 [5]

主要論着

  • 1、吳在淵,胡敦複合編.新中學教科書供初中用《算術》一冊.上海.[6]1922.
  • 2、胡敦復,吳在淵合編.新中學教科書供初中用《幾何》二冊.上海.[7]1923.
  • 3、胡敦復,吳在淵合編.新中學教科書供高中用《幾何學》一冊.上海:中華書局,1925.
  • 4、胡敦復.教育部審定高級中學用《新中學幾何學》一冊.上海.[8]1935.
  • 5、波瑟耳着,胡敦復,范會國,顧澄譯.大學叢書,交通大學叢書之一《積分方程式之導引》.上海.[9],1935.
  • 6、胡敦復,榮方舟.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平面幾何學》.上海.[10],1936.
  • 7、胡敦復,榮方舟.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立體幾何學》.上海[11]1936.
  • 8、胡敦復.教育部審定中國初中教科書《英文寶庫》第1-5冊.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7.[12]

文獻參考

  1. 移至 胡敦復趣名網
  2. 移至 胡雨人是他最早的有影響的啟蒙老師。
  3. 移至 數學教育家胡敦復新浪網
  4. 移至 胡敦復上海交通大學
  5. 移至 胡敦復博雅網
  6. 移至 中華書局.
  7. 移至 中華書局
  8. 移至 中華書局.
  9. 移至 商務印書館.
  10. 移至 商務印書館.
  11. 移至 商務印書館,.
  12. 移至 胡敦復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