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膾至人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膾至人口

來自 川北在線網 的圖片

膾至人口 漢語成語,比喻好的詩文等作品為人們所稱頌。例句有「唐詩三百篇,篇篇都膾炙(kuài zhì)人口。」

該成語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屬於褒義詞,作謂語、定語使用。[1] 相關句子有「一部膾炙人口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出自聞一多《歌與詩》。相關近義詞有愛不釋手喜聞樂見等;反義詞有平淡無味鮮為人知

1成語釋義

褒義詞,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訟。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膾:形聲字,從月,會聲,本義是指切細切薄的肉。炙是 會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喜歡吃。

相關詞語

開頭相同

膾手 膾截 膾殘 膾炙 膾刀

結尾相同

炙膾 思鱸膾 思膾 砍膾 蓴羹鱸膾 魁膾 鱸魚膾 雜膾 水晶膾 鮮膾  菹膾 油炸膾  金齏玉膾 金膾 縷子膾 金虀膾魚膾 牛膾

2成語出處

來源出處

1、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2、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八:「 賀方回 、 柳耆卿 為文甚多,皆不傳於世,獨以 樂章膾炙人口。」

3、宋 費袞《梁溪漫志·元城了翁表章》:「今時士大夫論四六多喜其用事 精當,下字 工巧,以為 膾炙人口。」

4、元 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三》:「集中詩如此者尚多,今姑采其膾炙人口者録之。」 [3]

5、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五:「 鄒容 以無比的熱情歌頌了革命,他那犀利沉痛的文章,一時膾炙人口,起了很大的鼓動作用。」

典故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 孟子·盡心下》。

曾哲嗜羊棗,而 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 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 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 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3成語應用

複雜式;作 謂語、定語。

膾在中國

先秦時代

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有的肉在蒸煮烹飪以後就喪失了原味,不夠鮮嫩,鮮魚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 [4] 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 [5] ,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關於中國南方食用生魚片的記載,最早追溯至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所載,吳軍攻破楚郢都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當時是公元前505年。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之後,牛、羊等家畜和野獸的膾漸少見,膾通常都是魚膾,又衍生出一個「鱠」字專指生魚片。「膾」和「鱠」經常混用,但不可與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燴」字混淆。

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很愛吃生魚膾,因為過量食用而得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一類的重病,後經名醫華佗醫治才康復,但他康復後仍然繼續吃生魚片,終因為貪吃生魚片而死。 [6]

魚膾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收錄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條是:「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不食生魚」。代表了應劭認為不食生魚是奇風異俗。祝阿人這個習俗一直堅持到隋朝,在《隋書·地理志》中亦有記載。

三國魏的曹植也喜歡吃魚生,他的《名都篇》里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魚生蘸着小蝦醬吃。

南北朝時,出現金齏玉膾,是中國古代生魚片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稱出現在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書中。在「八和齏」一節里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是一種調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八種料製成的,用來蘸魚膾。

隋唐五代

隋朝時,隋煬帝到江都,吳郡松江獻鱸魚,煬帝說:「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可見隋煬帝也很喜歡吃魚膾。除了蘸醬佐食外,亦有並用各種生菜拌食的食法,這種食法還很講究色彩和造型上的視覺美感。

唐是食用生魚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詩詞反映魚膾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余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於詩題就提及生魚片;王維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王昌齡的《送程六》詩道「青魚雪落鱠橙虀」;白居易的《輕肥》詩就提到:「膾切天池鱗」,又有《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寫道:「朝盤鱠紅鯉」;晚唐夏彥謙的《夏日訪友》詩則有「冰鯉斫銀鱠」;五代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的《宮詞》亦提到「日午殿頭宣索鱠」。可見唐至五代時,生魚片不但是宮廷中常見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餚,甚至出遊時也會就地取材。生魚片亦是於唐代傳至日本。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