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腰臀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腰臀比
圖片來自搜狐網

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 WHR)=腰圍/臀圍[1]測量時採用腰節圍或最小腰圍,不採用腰圍(臍點)。

腰臀比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標。

相關概念

(1)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M62):經臍部中心的水平圍長,或肋最低點與髂嵴上緣兩水平線間中點線的圍長,用軟尺測量,在呼氣之末、吸氣未開始時測量。

註:前者大於後者,後者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腰圍,又稱腰節圍,是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嚴格定義的腰圍,近似於最小腰圍。男性腰部最細處略高於肚臍,女性則高出更多。

(2)臀圍(hip circumference):臀部向後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圍長,用軟尺測量。[2]

相關數據

以下身高腰圍指數(腰圍指數)、腰臀比皆採用腰節圍或最小腰圍,不採用腰圍(臍點)。

腰圍

腰圍:亞洲男性平均為73.35cm,亞洲女性平均為65.79cm;歐美男性平均為83.99cm,歐美女性平均為72.55cm。

身高腰圍指數=(腰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2.79,亞洲女性平均為41.34;歐美男性平均為47.84,歐美女性平均為44.53。

由此可見,腰圍平均值男性明顯大於女性,(腰圍/身高)×100平均值男性大於女性。也就是說,女性腰更細。

臀圍

臀圍:亞洲男性平均為88.82cm,亞洲女性平均為91.66cm;歐美男性平均為98.37cm,歐美女性平均為96.69cm。

身高臀圍指數=(臀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2.07,亞洲女性平均為57.78;歐美男性平均為56.03,歐美女性平均為59.34。

由此可見,臀圍平均值兩性差不多,(臀圍/身高)×100平均值女性明顯大於男性。也就是說,女性臀部相對更大。

腰臀比例

腰臀比=腰圍/臀圍:亞洲男性平均為0.81,亞洲女性平均為0.73;歐美男性平均為0.85,歐美女性平均為0.75。

由此可見,腰臀比平均值男性明顯大於女性,兩性腰臀比差異明顯。

生理或醫學意義

(1)來自伊朗德黑蘭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腰圍臀圍大腿圍、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數與死亡風險間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發現中心性肥胖(腹部周圍儲存較多脂肪)與任何原因引起的早期死亡風險相關性均較高,而整體脂肪與其無關;相反,臀部和大腿脂肪偏多會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腰圍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風險便會增加11%;而腰臀比每增加0.1個單位,死亡風險會增加20%。這兩種關聯性在女性中表現的更強。

大腿圍增加5厘米會使總死亡率風險降低18%,而臀圍增加10cm可降低10%風險。該關聯在女性中較為顯著,而在男性中無明顯相關性。

(2)在《歐洲心臟雜誌》的相關研究中也證實了類似的結論,該研究選擇了2683名50-79歲的BMI指數在正常範圍內(18.5-25之間)的女性作為實驗對象,經過了18年的追蹤,結果發現,梨型身材、沙漏型身材的女性比蘋果型身材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低91%。

(3)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蒂賓根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Tübingen)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Norbert Stefan教授在《柳葉刀-糖尿病及內分泌學》發表了一篇綜述,詳細闡述了不同脂肪分布表型與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的關係、影響脂肪分布的因素、改善體脂分布的方法等。研究指出,體重正常但臀部和大腿脂肪較多的梨型身材女性,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的風險較低。因堆積在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屬於皮下脂肪,有保護作用。而蘋果型身材的脂肪則堆積在腹部,是內臟脂肪,容易向血液釋放脂肪酸,會引起高膽固醇、胰島素抵抗等病。

(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內分泌科蘇青教授和楊震教授課題組基於上海市9520人進行了細緻的流行病學分析:粗腰細腿的蘋果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壓風險最高,而細腰粗腿的梨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壓風險最低;大腿圍與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水平均呈負相關,即大腿越粗,上述血壓、血脂、血糖指標越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