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腹腔內臟動脈慢性閉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腹腔內臟動脈慢性閉塞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
原圖鏈接

英文名稱 :abdominal visceral chronic artery occlusion

就診科室 :外科

多發群體 :40~59歲女性

發病部位 :腸繫膜上動脈起始部

常見病因 :動脈粥樣硬化

常見症狀 :餐後腹部疼痛、腸脹氣

便秘、腹瀉、體重減輕等

腹腔內臟動脈慢性閉塞是胃腸道的營養動脈主要是腹腔動脈、腸繫膜上動脈和腸繫膜下動脈3支。當其發生慢性閉塞時,可能產生3種後果:建立充分的側支循環;發生腸梗死;發生腸缺血。後者是由於側支循環足以維持腸管活力但不足以維持進食時的生理功能需要,故而出現餐後疼痛。 [1]

病因

多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發病部位最多見於腸繫膜上動脈起始部3~8cm,引起腸繫膜上動脈狹窄。慢性病變導致腸繫膜上動脈血管狹窄過程中,可與供應腸道血供的其他2支動脈(腹腔干動脈、腸繫膜下動脈)形成廣泛動脈交通和側支循環代償,如非2~3支動脈病變,較少引起臨床症狀。 [2]

臨床表現

病人年齡多在40~59歲,女性多見。

餐後疼痛

餐後上腹部或中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通常於餐後30~45分鐘內出現腹部絞痛或鈍痛持續數小時,患者由於疼痛而減少進食。疼痛持續的時間與進食量有明顯相關性。

腸脹氣、便秘或腹瀉

大便脂肪含量增加。

體重減輕

反覆發作腸絞痛使患者出現恐食症。

大部分患者上腹部可聽到收縮期雜音

[3]

檢查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了解腸繫膜上動脈通暢情況。

CTA

了解腸繫膜上動脈情況,同時了解腹腔干、腸繫膜下動脈及側支循環建立情況。

動脈造影

是診斷的金標準,但屬於有創檢查,一般不作為首選檢查。 [4]

診斷

特殊的腹痛性質是診斷腸繫膜上動脈狹窄慢性缺血的重點,腹痛與進食高度相關。病程較長者往往有體重下降,消瘦。體徵及輔助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5]

鑑別診斷

1.需要與消化性潰瘍膽囊炎胰腺炎腹部包塊相鑑別。

2.需與腸繫膜動脈栓塞血栓形成相鑑別。 [6]

治療

症狀較輕者可採取保守治療

抗血小板藥物、擴血管藥物、少食多餐。症狀較重,經保守治療無效者,需要積極外科手術重建胃腸道血供。

手術治療

腹主動脈-腸繫膜上動脈搭橋或髂動脈-腸繫膜上動脈搭橋術;腸繫膜上動脈內膜剝脫術,重建血供。

腔內技術重建腸繫膜上動脈血供,腸繫膜上動脈支架植入:對於存在局限動脈硬化造成的狹窄病變,可行腸繫膜上動脈支架置入、擴張管腔,改善腸道血供。 [7]

預後

手術後大多數患者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體重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但需治療基礎疾病。如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