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腺樂豇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腺樂豇豆

腺樂豇豆,國內分布區域為:台灣全球觀測記錄分布(數據來自GBIF)

基本信息

拉丁文名: Vigna adenantha

名稱狀態: 被SP2000收錄,狀態為:Vigna adenantha為接受名

形態描述

3. Vigna adenantha (G. Meyer) Maréchal, Mascherpa & Stainier, Taxon. 27 202. 1978. 腺藥豇豆 xian yao jiang dou Phaseolus adenanthus G. Meyer, Prim. Fl. Esseq. 239. 1818.Perennial herbs, twining. Stipules truncate at base and not produced below point of insertion, lanceolate, 3-5 mm; petiole 3.5-5(-9) cm; terminal leaflet rhomboid-ovate, 7-8 × 5-6.5 cm, nearly glabrous, base obtuse, apex acute; lateral leaflets some-what oblique. Racemes axillary, 9-17 cm including peduncle; pedicels 2-3 mm. Bracteoles ovate, ca. 4 mm, caducous. Calyx lobes acuminate. Corolla purple, 1.8-3 cm; standard orbicular; wings oblong, inconspicuously auriculate; keel spirally incurved for ca. 3 turns. Ovary glabrous. Legumes linear, 9-14 × 0.8-1.4 cm, glabrous, 11-15-seeded. Seeds dark brown, reniform, ca. 7 × 5 mm.At roadsides. Taiwan [pantropical]. From Flora of China FOC Vol. 10 Page 196, 255, 256國內分布:台灣全球觀測記錄分布(數據來自GBIF)

繁殖方法

土地選擇:豇豆的生長特性決定了其自身對土壤條件和地塊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豇豆的根系偏短。所以,要求種植區域的土壤疏鬆度適中,且為了豇豆根系的正常生長,需要儘量避免重茬播種。

整地施肥:在種植豇豆之前,需要進行相應的整地操作,對前期作物的殘茬進行有效清理。同時清除地表的雜草和雜物,為了保證豇豆種植不受到病蟲害影響,需要將清除之後的雜草和前茬作物全部集中燒毀,降低豇豆種植過程中的染病概率。待地塊表層的雜物全部清除乾淨之後,需要做好相應的深耕工作,將深度控制在30厘米為宜,深耕操作完成的3-4天之後進行起壟作業,保證壟間距在70厘米。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依據豇豆生長的養分需求施加足量的基肥,以氮磷鉀肥為主,進而保證豇豆的正常生長。

播種繁殖:當氣溫穩定在10℃即可播種,壟上單行人工刨埯,埯距30-32厘米,每埯播種三四粒種子,覆土3厘米。

栽培技術

間苗 豇豆播種之後,需要對其生長狀況進行實時觀測,在發現初生葉時,便需要採取間苗作業。一般而言,在每個穴內保留兩三株健康秧苗即可。

補苗 對於其間發育不好存在缺苗的地方,可以對其進行補種或者移苗。補栽的秧苗應先在大棚內培育2-3天,再進行具體的移栽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有秧苗的同期生長,為後續的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搭架 在豇豆生長到一定階段時,需要搭建人字架,並且在各個人字架之間拉設橫線,依據豇豆的生長特性設立搭加的高度。通常而言,架高設置2米。搭架完成之後,依據豇豆的生長特點進行引蔓上架操作,這是以往在進行豇豆種植中較為常用的搭架方式。而經過不斷的發展,種植人員對豇豆的搭架方式進行了改良,將人字架轉變成X型架,將交叉的高度設置在偏上的位置,一般在1.2米左右。為了保證X型架的穩定,需要在每個X型架上設置橫杆固定。

引蔓 這種插架引蔓、整枝打杈:植株吐藤時,就要插架。用人字形架或X字形架。架高2-2.5米,距植株基部10-15厘米,每穴插一根,深15-20厘米,每兩架相交,從中上部4/5的交叉處放上橫先竿並紮緊。豇豆引蔓上架一般在晴天中午或下午進行,不要在露水未乾或雨進行,避免蔓葉折斷。引蔓要按反時針方向進行。有效促進了豇豆的健康生長,使其抗病蟲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肥水 豇豆的各個生長階段對水量與養分的需求量具有不同的要求,為了保證豇豆的總產量和質量,需要依據豇豆的生長特性及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制定有效的肥水管理方案,進而保證豇豆生產的效率和品質。例如,在齊苗期間,需要進行首次灌水操作,保證苗系的正常生長。同時,進行鬆土作業為根系的延伸生長提供便利。在種植的初期,還需灌注一定量的水分進行蹲苗促苗,水分的有效控制對於豇豆的長勢具有積極作用。在蹲苗作業的同時,展開中耕作業,確保水分大量進入根系,為根系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供應。豇豆在開花作莢階段,對水量的需求較大,需要一次給足水分。但此次灌水操作無需同期進行耕翻作業,此時的根系已經發育良好。待主蔓花絮長至2/3時,進行第2次灌水作業,觀察土壤表層的含水量,使其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土壤濕潤。在花期施加一定的速效氮肥,保證花絮的有效生長,一旦水分不足就會導致豇豆的葉片大量脫落。為此,需要進行有效的肥水管理作業,保證豇豆作物的健康生長。

整枝 第1花序以上各節位,多數既有花芽,又有葉芽,初花初果期應及時摘除幼小葉芽,促進花芽生長。主蔓滿架前中上部長出的側枝應及早摘心;若植株長勢旺盛,葉片厚綠、莖蔓粗壯,可適當選留側蔓結莢。

病蟲防治

病害鏽病:當豇豆生長到中後期時,易導致鏽病的發生。葉柄、莖蔓以及葉片等部位,是該病症的主要發病部位。在患病初始階段,會有黃色的斑點出現在葉背面,隨着病症的加重,則會變成褐色病斑,而且還會引起葉片出現早落現象。防治方法:在病症初期階段,農戶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萎銹靈乳油1500倍液或者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等,對田地進行均勻噴灑,連續噴灑2至3次,每次噴灑需要間隔10-15天。

霉病:當豇豆長出真葉時,易導致霉病的出現。葉片是此病症的主要發病部位,嚴重時還會造成葉片掉落。若遇見大雨、潮濕高溫天氣時,還會導致病症加重。防治方法:農戶需要對田間管理實施強化,並保持田間的透光性與通風性,做到種植合理化,不要大批量種植與密集種植,這樣能有效避免病蟲害的發生此外,對於患病的落葉需要及時清除,這樣能降低病害的傳播。在病症初期階段,農戶也可選用藥劑方式,如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通過均勻噴灑,能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發生。

蟲害 紅蜘蛛:主要以吸食葉背汁液為主。在初期階段,會有灰白色的小點出現在葉片上,隨着危害加重,會在葉片上呈現出斑狀花紋,嚴重時也會導致葉片掉落。防治方法:農戶可選用3000倍液阿維菌素、3000倍液阿維乳油或者20%丁氟蟎酯懸浮劑1500倍液等藥劑,按照均勻噴灑的方式對田地實施防治。 [1]

參考文獻

  1. 作用與價值」,百度,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