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腿龍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腿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腿龍,完全成長的腿龍,與其它恐龍相比相當小。有些科學家估計腿龍身長4公尺。腿龍是四足恐龍,後肢較前肢長,後肢下半部的骨頭較粗短。它們可能以後肢支撐身體,以吃樹上的樹葉;但腿龍的前腳掌與後腳掌一樣大,顯示它們有幾乎四足的姿勢。腿龍有四個腳趾,最內側的趾骨是最小的。

簡介

腿龍(屬名:Scelidosaurus)又稱肢龍、棱背龍,在希臘文意為「腿蜥蜴」。腿龍是種四足、有較輕骨板、草食性的恐龍,身長4公尺。它們生存於早侏羅紀錫內穆階到赫特唐階,約2億800萬年前到1億9400萬年前。腿龍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美國亞利桑那州。腿龍被稱為最早的完整恐龍。腿龍與其近親已在三個大陸上發現。

頭顱

不像晚期的甲龍下目恐龍,腿龍的頭顱骨低矮、呈現三角形,長度比寬度長,類似原始鳥臀目恐龍。腿龍的頭部小,而頸部比大部分裝甲恐龍的頸部長。

如同其它裝甲亞目恐龍,腿龍是草食性,並擁有非常小、葉狀頰齒,適合咀嚼植物。一般認為它們進食時,是以單純的下顎上下移動,讓牙齒與牙齒間產生刺穿-壓碎的動作。[5]不像晚期的甲龍類,腿龍頭顱有五對洞孔,這特徵可見於原始鳥臀目恐龍;而牙齒較晚期的裝甲恐龍更像葉狀。

裝甲

腿龍最獨特的特徵是它們的裝甲,由嵌在皮膚里的骨質鱗甲構成。這些皮內成骨(Osteoderms)以平行方式沿者身體排列。皮內成骨也存在於鱷魚、犰狳、以及某些蜥蜴的皮膚里。這些皮內成骨有兩種形狀、大小。大部分是小、平坦的骨板,但也有較厚的鱗甲。這些鱗甲沿者頸部、背部、臀部以垂直、規則排列,而四肢與尾巴上有較小的鱗甲排列者。腿龍側面的鱗甲呈圓椎狀,而非小盾龍的刀鋒狀皮內成骨,這特徵可用來辨認腿龍。腿龍頭後方擁有一對三尖狀的鱗甲。與較晚期的甲龍下目恐龍相比,腿龍有較輕的裝甲。

目前已發現腿龍的化石化皮膚痕跡。腿龍的骨質鱗甲之間有圓形鱗甲,類似希拉毒蜥。在大型鱗甲之間,有非常小(5到10公厘)的平坦粒塊分布於皮膚間。在較晚期的甲龍下目恐龍里,這些小型鱗甲可能發展得較大,並固定至多個皮內成骨形成的骨板,例如甲龍。這個時期的獸腳亞目恐龍並未發展出強壯肌肉與銳利牙齒,因此腿龍的鱗甲可提供足夠的防禦。

食性

腿龍以及它的侏羅紀近親是草食性。然而,其它鳥臀目恐龍擁有可磨碎植物的牙齒,腿龍有較小、較不複雜的牙齒與顎部,只能有單純的上下的顎部動作。在這方面,腿龍類似劍龍科,劍龍科恐龍也有原始的牙齒與簡單顎部。如同其它劍龍類,腿龍因為缺乏咀嚼能力,它們可能吞食胃石以協助磨碎食物,與現代鳥類與鱷魚的方式一樣。腿龍的上顎前段有小牙齒,應是用來咬斷植物。它們的食性可能是以樹葉與水果為主,而禾本科植物直到白堊紀才出現,此時腿龍已經滅亡。

評價

在1858年,當英格蘭查茅斯的詹姆斯·哈里斯(James Harrison)在位於查茅斯與萊姆里吉斯間的黑崖(Black Ven)挖掘時,他可能是為了挖掘製造水泥的材料,他發現了四肢骨頭的化石碎片。他將化石交給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教授。稍晚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化石,顯示出一個幾乎完整的骨骸。理察·歐文在1859年命名這些化石為腿龍;然而,直到1863年才有了完整的敘述。但這些腿龍化石中有部份獸腳類的化石,直到1968年才被發現。在1888年,理查德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膝蓋關節選為腿龍的選模標本(Lectotype)。

許多年來,充滿謎題的腿龍化石造成一些關於腿龍分類上的爭論。在60年代以前,Von Zittel、Swinton、以及Appleby等人分別將腿龍分類於劍龍下目。在一個1968年的研究里,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Sherwood Romer)認為腿龍屬於裝甲亞目。在1977年,昆士蘭大學的Richard Thulborn將腿龍重新分類為類似腱龍與禽龍的鳥腳下目恐龍。Thulborn爭論說腿龍是種已適應奔跑的輕型、二足恐龍;然而他的理論已經被否定了。

在1968年,當B. H. Newman向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申請腿龍的選模標本為膝蓋關節時(由萊德克提出),遭到官方的撤回,因為這些關節來自於斑龍類。在1995年,Wells等人將這些骨頭,包含一個股骨與部份脛骨,非正式地重新歸類於米魯龍。

在1989年,在亞利桑那州北部的卡岩塔組(格蘭峽谷生物群)發現了鱗甲化石,經辨認後屬於腿龍,這些鱗甲有助於將卡岩塔組定年為約2億年前。這些鱗甲並建立了歐洲與亞利桑那州格蘭峽谷的地理連結,先前的腿龍化石都發現於歐洲。但有些科學家對於鱗甲是否屬於腿龍,仍有所爭論。

在2000年,Martill等人在一個腿龍標本上發現了軟組織的存在。這些化石是在碳酸鹽泥岩中發現,由8個尾部脊椎骨構成,地質年代為晚赫唐階到錫內穆階。部分化石以這樣的方式保存下來,以致於在脊椎附近有一層清晰可見的軟組織,並呈現出鱗甲上的表皮層(Epidermal layer)。Martill等人提出結論,認為所有原始裝甲恐龍的皮內成骨由一層堅硬的皮膚角質層所覆蓋。[1]

參考文獻

  1. 腿龍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