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膀胱頸部系指尿道內口向尿道內延伸約1~2公分長度的一段管狀結構。它包括內括約肌,但內括約肌不是膀胱頸部的全部。
- 膀胱位於骨盆之上,腹腔之下,尺骨聯合(Symphysis pubis)之後,為尿液的暫時儲存所,在成年人正常約可容納500毫升的尿液,這個中空器官可區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膀胱頂部
(Dome),是個可動且可延展的圓形頂部。
- 在出生時膀胱位置頗高,暫時是屬於腹腔的器官(Abdominal organ),之後膀胱位置將逐漸降低到成年人後腹腔的位置。
- 膀胱底部是膀胱固定的部分,它由兩個輸尿管開口(Ureteralorifices)與膀胱頸部(Bladder neck),在膀胱底部形成所謂的膀胱三角地帶(Trigone area) 。
- 這個也就是膀胱尿道交接區(Vesico-urethraljunction),此區肌肉在膀胱積尿期(bladder filling-phase)時提供膀胱頸收縮的功能,避免漏尿;
- 然而在排尿期(Bladder emptying-phase)會形成膀胱頸的漏斗狀(Funneling shape),有助於排尿與避免膀胱尿道的逆流現象(Vesico- ureteral reflux)。
- 膀胱:是哺乳動物貯尿的囊狀器官,功能是暫存和排泄小便。
- 經腎臟過濾之後的含有代謝產物的體液流入膀胱,形成尿液;當排尿時,膀胱壁的肌肉收縮,出口處的括約肌放鬆。
原發性膀胱頸阻塞的特徵予治療
- 特徵:有高逼尿肌壓力、低尿流速、排尿攝影時無膀胱頸放鬆。
- 原發性膀胱頸阻塞在女性的膀胱出口阻塞佔了 9-16%。
- 治療的選項:觀察、甲型阻斷劑、清潔導尿、膀胱頸切開。
- 如果症狀不是很困擾可以先觀察或者服用甲型阻斷劑。
- 甲型阻斷劑在原發性膀胱頸阻塞的成功率約有 50-64%。
- 藥物治療後,尿流速增加且排尿後餘尿量會減少。
- 治療的選項:觀察、甲型阻斷劑、清潔導尿、膀胱頸切開。
- 藥物治療無效同時也不願意接受清潔導尿者,膀胱頸切開是一個不錯的治療
選項。
- 膀胱頸切開在原發性膀胱頸阻塞的成功率極高。治療後
的尿流速、逼尿肌壓力、排尿後餘尿量、甚至生活品質皆有明顯的改善。
- 少數的併發症:應力性尿失禁、尿道狹窄、膀胱陰道廔管。
- 診斷的方式通常得靠錄影尿路動力學及膀胱鏡檢查才能查出原因。頻尿、尿急不
見得是膀胱過動的專屬症狀,或許是膀胱出口阻塞所造成的。[1]
膀胱頸部攣縮的病因與症狀
- 多認為與慢性炎症有關,病理表現頸部黏膜下層平滑肌為纖維結締組織所代替,膀胱頸變蒼白僵硬且固定,頸口變狹窄。出現膀胱頸梗阻的表現,即長時間的排尿困難。
- 男性膀胱頸攣縮可與攝護腺增生症同時發生。
- 膀胱頸部攣縮,為另一重要的膀胱頸部梗阻問題。
- 所謂膀胱頸部攣縮,就病原而論可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性者除局部的典型的病理改變之外,常無其他明確的原因,以男性較多;
- 後天性者則常由於局部慢性炎症如後尿道炎、攝護腺炎、三角區炎等所致,先天性者固多見於兒童,常在六歲之前即有排尿障礙症狀,但在20歲或30歲以後發病者,亦不罕見。
- 膀胱頸攣縮的主要症狀是排尿困難。排尿困難、排尿費力、分段排尿、小兒哭尿、尿流滴瀝、有時可有反張性排尿。
- 合併有尿路感染時,上述症狀更加明顯。查體時,或可發出下腹部脹大之膀胱,但不一定都很明顯。
- 早期為排尿遲緩,尿流緩慢,尿線變細,逐步發展為排尿費力;
- 晚期出現尿瀦留,亦可出現遺尿和尿失禁,常合併尿路感染。
- 病情嚴重者可出現雙腎積水及慢性腎功能不全。。[2]
參考來源
- ↑ 主治醫師林才揚. 女性「膀胱出口阻塞」難確診頻尿?尿急?不見得是膀胱過動症 (PDF). 奇美醫療體系. [2020-05-19] (中文).
- ↑ 瘋狂的小土豆. 疾病科普:認識膀胱頸攣縮. 每日頭條. 2017-08-04 [2020-05-1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