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膜脂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錄

名詞解釋

膜脂(membrane lipid)是生物膜上的脂類統稱,其分子排列呈連續或雙層,構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它的性質決定細胞膜的一般性質。所有的膜脂都有一個親水末端(極性端) 和一個疏水末端(非極性端)。這種性質使得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大多數水溶性物質不能自由通過,只允許親脂性物質通過。由於脂總是自我形成雙層結構,所以膜就沒有自由的邊緣,它們總是形成連續的不破裂的結構。脂的這種性質使得它們在細胞內形成了較大的網絡結構。同時,也正是脂雙層的伸縮性,使得細胞在運動和分裂時膜得以改變、解體和重建。脂的雙層性和可塑性,也有利於細胞的融合和生殖,如在受精中,精細胞與卵細胞的結合(頂體反應) 和局部融合,就需要膜發生變化。

磷脂

是構成膜脂的基本成分,約占整個膜脂的50%以上。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徵:

具有一個極性頭和兩個非極性的尾(脂肪酸鏈),但存在於線粒體內膜和某些細菌質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個非極性的區域。

脂肪酸碳鏈為偶數,多數碳鏈由16,18或20個碳原子組成。常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

甘油磷脂

以甘油為骨架的磷脂類,在骨架上結合兩個脂肪酸鏈和一個磷酸基團,膽鹼、乙醇胺、絲氨酸或肌醇等分子籍磷酸基團連接到脂分子上。

主要類型有:磷脂酰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PC,舊稱卵磷脂)、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PS)、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 ,PE,舊稱腦磷脂)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PI)和雙磷脂酰甘油(DPG,舊稱心磷脂)等。

鞘磷脂

鞘磷脂(sphingomyelin,SM)在腦和神經細胞膜中特別豐富,亦稱神經醇磷脂,它是以鞘氨醇(sphingoine)為骨架,與一條脂肪酸鏈組成疏水尾部,親水頭部也含膽鹼與磷酸結合。原核細胞和植物中沒有鞘磷脂。

糖脂

糖脂是含糖而不含磷酸的脂類,普遍存在於原核和真核細胞的質膜上,其含量約占膜脂總量的5%以下,在神經細胞膜上糖脂含量較高,約占5-10%。糖脂也是兩性分子。其結構與SM很相似,只是由一個或多個糖殘基代替了磷脂酰膽鹼而與鞘氨醇的羥基結合。

最簡單的糖脂是半乳糖腦苷脂,它只有一個半乳糖殘基作為極性頭部,在髓鞘的多層膜中含量豐富;變化最多、最複雜的糖脂是神經節苷脂,其頭部包含一個或幾個唾液酸和糖的殘基。神經節苷脂是神經元質膜中具有特徵性的成分。兒童所患的家族性白痴病(Tay-sachs disease)就是因為在其細胞內缺乏氨基己糖脂酶,不能將神經節苷脂GM2 加工成為GM3,結果大量的GM2累積在神經細胞中,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神經節苷脂本身就是一類膜上的受體,已知破傷風毒素、霍亂毒素、干擾素、促甲狀腺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5-羥色胺等的受體就是不同的神經節苷脂。

膽固醇

膽固醇僅存在真核細胞膜上,含量一般不超過膜脂的1/3,植物細胞膜中含量較少,其功能是提高脂雙層的力學穩定性,調節脂雙層流動性,降低水溶性物質的通透性。如:在缺少膽固醇培養基中,不能合成膽固醇的突變細胞株很快發生自溶。

脂質體

脂質體(liposome)是一種人工膜。在水中磷脂分子親水頭部插入水中,疏水尾部伸向空氣,攪動後形成雙層脂分子的球形脂質體,直徑25~1000nm不等。脂質體可用於轉基因,或製備的藥物,利用脂質體可以和細胞膜融合的特點,將藥物送入細胞內部。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