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膨大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膨大劑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膨大劑膨大劑名為氯吡苯脲,別名為KT30或者CPPU,20世紀80年代由日本首先開發,之後引入中國,是經過國家批准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並不屬於食品添加劑。膨大劑在我國使用很廣泛,長期的使用實踐證明其對人體無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膨大劑 [1]

外文名稱 Swelling agent

概況 對植物可產生助長,速長作用

俗稱 膨果龍

別名 膨大素

概況

膨大劑,對植物可產生助長、速長作用,俗稱"膨果龍",也叫"膨大素",化學名稱叫細胞激動素,屬於植物激素類化學物質。常見膨大劑有氯吡脲,英文通用名FORCHLORFENURON,英文簡稱CPPU(N-2-氯-4-吡啶基苯-N'-苯基脲),屬苯脲類物質,主要是刺激細胞分裂素的物質,由瑞士Sandoz公司最早研發,由東京大學藥學部的首藤教授等發明,日本協和發酵工業株式會社研究開發CPPU,但CPPU在促進細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時,出現了畸形果、果品貯藏期變短等問題。1980年,在日本植物調節劑研究協會批准下,以KT-30的名稱,協和發酵開始了日本全國範圍內的效果試驗。1989年3月,協和發酵以"フルメット液剤(0.10%)"為商品名獲得專利。

代謝

氯吡脲的作用機制是非全身性的(non-systemic),用葡萄、蘋果與獼猴桃樹進行的代謝實驗顯示活性成份在植物體內沒有明顯的轉運作用發生。氯吡脲在這三種植物中的代謝途徑是相似的,該途徑中可能首先是苯基的3或4-位被羥基化,而後產生的酚羥基接着與糖基發生結合作用。可以認為氯吡脲代謝中的殘留物是母體化合物,即氯吡脲自身。

大鼠經口實驗顯示,口服攝入的氯吡脲可迅速為消化道吸收,吸收後可很快被排出。48小時內,44-70%的劑量可隨尿排出(尿排半衰期約14小時),13-28%的劑量可隨糞便排出(糞排半衰期約16小時)。口服攝入7日後,殘留在大鼠(屍)體內的氯吡脲的劑量小於2%。用放射性C-14標記的氯吡脲(100 mg/kg)試驗時,7日後大鼠組織中放射性殘留程度為:肝(0.2-1.2 mg equiv./kg) > 腎(0.1-0.8 mg equiv./kg) > 脂肪(0.03-0.45 mg equiv./kg)。

氯吡脲在大鼠體內的代謝途徑與在植物內的類似。主要是對苯環的羥基化,產生酚(即羥基氯吡脲),然後再迅速地形成硫酸酯結合物,經尿排出。羥基氯吡脲則通過糞便排出。多羥基化或其他對羥基官能團的修飾(如甲基化、葡糖醛酸結合)也有發生,但比例較低。總的來說,代謝反應主要發生在苯環一側,而很少發生在氯代吡啶環上。

氯吡苯脲是一種高活性的化合物,在促進植物細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時,對植物的副作用也逐漸被發現。【副作用的說法後被證明是謠言】但是如今有中國農科院的專家說:"膨大劑本身有害,如果使用不得當,會對植物和瓜果產生不良影響,但是不會危害人體健康。"【此處沒有出處,疑為謠言】專家研究發現:膨大劑主要作用是加強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量,加速蛋白質的合成促進器官形成。提高花粉可孕性,增加果實數量提高產量。改善作物品質,提高商品性。誘導單性結實,刺激子房膨大,防止落花落果,促進蛋白質合成,提高含糖量等。

同時中聯化工技術專家還以草莓為例,講解如何使用三招辨別膨大劑使用是否過量:使用膨大劑和正常種植的草莓是可以區分的。一、看使用膨大劑的草莓個頭超大,外形有不規則凸起、顏色青紅分明。正常草莓個頭如鵪鶉蛋或鴿子蛋大小,也有個別單枝草莓個頭較大,顏色紅艷有光澤、色澤均勻,形若圓心。膨大劑草莓能輕易掰開,且掰開後是空心。正常草莓因果肉結合緊密、水分較多而不易掰開,且掰開後為實心。二、摸膨大劑草莓泛青部分摸起來比較硬,發紅的表皮摸起來有軟軟的感覺。而正常草莓摸着富有彈性,軟硬適中。三、嘗膨大劑草莓吃起來寡淡無味,而自然長大的草莓則甜中帶酸,自然清香。【此處關於辨別的說法被證明毫無依據,無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