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學成才的作家,忠孝兩全的人物(張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學成才的作家,忠孝兩全的人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自學成才的作家,忠孝兩全的人物》中國當代作家張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自學成才的作家,忠孝兩全的人物

平陰縣安城鎮中共黨員,原欒灣鎮文化站長,退休幹部;濟南市文聯作家協會會員,平陰縣文聯作家協會會員;現安城鎮文聯作家協會主席,安城鎮史志辦公室執行主編尹燕忠尹先生。對工作和老人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人稱之為「自學成才的作家,忠孝兩全的人物」。

我因為與尹先生有共同的愛好,在安城鎮史志辦公室工作過一段時間,業餘時間無話不談,因此對他十分了解。一種宣揚美德,向社會輸送正能量的社會責任感和興趣愛好的衝動,凝於筆端,特記錄以下文字。激勵尹先生,以饗讀者。

尹先生祖上勤儉持家,日子殷實,傳下來幾畝薄田,因而沒能升上更高一級的學校,未到成年便棄學務農背上了沉重的負擔。但是書香門第的遺傳基因,沒有讓他沉默。曾因謀生闖過關東,住過伐大木的窩棚,啃過雪地里打來的狍子肉。那有苦有甜,飽經磨練生活曾經給過他生活的希望。但是後來因家庭需要又回到家鄉務農。一次偶然的機會,鄰居朱大叔送給他一本魯迅先生所著《且介亭雜文集》,他如饑似渴的一口氣讀完,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認識。他知道了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中國人的愚昧就在於沒有從書中吸取智慧和教訓。從此他便愛上了讀書,越讀越知道「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說的是人生的真諦。白天下地勞動沒有時間讀書,他就晚上讀;幹活時不能讀書,他就趁休息的時間讀;本村里能借到的書讀完了,他就到外村去借。總之他讀書入了迷,書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節都記得滾瓜爛熟,分析得頭頭是道,拉起麼來麼一套。本庄里的知識青年羨慕他的才華,都給他交朋友,下雨陰天一有時間就圍着他談天說地。有一個女知青愛戀他的人品,私下以身相許,但是因為地位懸殊過大,女方家庭阻止,未能結為伉儷,造成終身遺憾。但是尹先生也總算有過一段艷陽史,這就讓他知足了。世間往往都這樣,越是失去的東西越是美好,越讓人迷戀。每當有人提及此事,他總是眯縫着眼睛,笑迷乎乎的,陶醉在這段戀情的美好回憶之中。儘管都是有孫子的人了,不願讓人舊事重提,以免貽笑後人,但是那段沉睡的記憶總也抹不去,刷不掉。身處逆境的人,唯有愛情能夠燃起希望的火焰。雖為破鏡,也不能重圓,但是那段戀愛生活確實給過他無窮的力量,讓他一生難以忘懷。當時,在尹先生的心裡猶如茫茫夜海里從太陽升起的地方駛來一葉扁舟,那推動小船前行被風力鼓滿的白帆真可用來形容當時的他自己啊!哎呀!充滿希望的扁舟,鼓滿風力的征帆。

成 才

讀書讓他積累的知識財富越來越多,漸漸的匯成了江河湖海。俗話說,水滿自溢,不泄不暢。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他試着寫文章寄給報刊,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篇見報了,報社給他寄來了2.1元錢的稿費。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因為那時候一個工值才8分錢,兩元多頂一個壯勞動力20多天的勞動工值。這猶如在讓莊鋪這個小村子裡的上空升起了一顆璀璨的明星,令人仰目相看了。祖父母、父母都因此受到了別人的尊敬,弟弟、妹妹也感到無尚榮光,深知哥哥不是平庸之輩,更加尊敬他,熱愛他。這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更加積極撰寫稿件,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記得他的一篇見報的稿件是「春天般的溫暖」,描述的是城裡來的女知青在冰天雪地圍繞的豬棚里為集體接生小豬仔。圖片上清楚看到皚皚白雪覆蓋大地,布滿積雪的豬棚頂上低洼處垂下冰凌角,豬棚里乾燥的豬窩,一隻白母豬安靜的躺在豬窩裡,它的前懷裡幾隻小白豬正在貪婪的嚼着奶頭,它們似乎都沒有感覺到外面呵氣成冰的嚴酷。一個頭包方圍巾的大姑娘手裡捧着一隻小白豬正準備遞奶。看到集體的小豬仔生下來貪婪吃着奶水,她心裡感到像春天般的溫暖。這篇圖文並茂的新聞稿至今還留在人們的記憶里,據說那位被報道的女知青至今還留着這張對她來說尤為珍貴的報紙。正是這篇報道讓她提前回城,離開了讓莊鋪村。但對這村裡的人,這村裡的事她始終都沒有忘記。經常來信詢問村里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變化,慰問村裡的老年人和當時的夥伴們。

隨着見報稿件越來越多,尹先生的名氣越來越大,原欒灣鄉政府領導發現了他這個人才,提拔他到鄉里當了專職新聞報道員,每天讓村里給他記一個整勞動力的工分,參加生產隊裡的任何分配。後來又因為幹得好,工作能力強,按照國家政策,轉為國家正式幹部,任原欒灣鄉文化站長,終於有了固定的工資收入。這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於創作成績斐然,受到市縣各級文藝界領導的青睞,被濟南市文聯吸收為作協會員,正式成為作家。這一切輝煌成果都是靠業餘、靠自學得來的。讓莊鋪村里人都說尹先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天上一輪紅日出,眾人仰目眼欲穿。「賤時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現在尹先生退休了,但他退休不退志,依然為國家做着貢獻。主筆編修了50多萬字的《錦水街道志》草稿;後來又用幾年時間完成了《安城鎮志》、《安城鎮30年改革開放成果》、《安城鎮2011——2015年鑑》的編輯和撰寫。當時鎮上聘請的是四個老人,現在就剩他一個人了,他依然堅守崗位,矢志不移。表現了他對黨對工作的忠誠。

忠 義

尹先生當幹部的年代,我們的國家正處於新舊制度接軌的年代。那時候平陰縣還處於困難時期,當時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計劃生育人人愁,還有集資和提留。」什麼工作要緊,就派鄉鎮幹部下去包村,突擊解決問題。作為鄉幹部的尹先生也在所難免經常下去包村,而且是包難包的村,每次尹先生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務。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公正、平等的法寶。切菜刀劈來了,村幹部都嚇得後退了,尹先生迎上去,拿出山東大漢的氣魄,東北森林伐大木力氣,瞅機會抓住持刀人的手腕子大呼一聲:「兄弟,別犯法!」(曾在東北練過手勁)一隻手抓的對方骨酥筋軟,再加上威嚴而充滿震懾、套着近乎,滿懷情誼的警告讓對方軟了下來,含着眼淚訴說了自己的理由。原來他拉扯着兩個上學的孩子,還有老人,日子過的很是不易。種着六畝多地,村幹部硬說他種着七畝多地,每年都要多交近一畝地的花費。他多次提出都不給他解決,還說他是賴皮,往年來的包村幹部都嚇唬他要送他去派出所拘留他,他不得不忍了再忍。這回他豁上了,豁上命也為自己爭口氣。尹先生了解了這個情況以後,重新丈量他的土地。原來村幹部也不是故意給他過不去,因為把荒也給他算上了。事情弄明白了,該退給人家的退給人家,該少收的立刻減了去,工作得以順利進展。一家工作做好了,各家工作都順利。

都知道尹先生好喝酒,動輒豪飲。實際上他不辦事不飲酒,並且不達目的不罷休。鄉里的工作遇到難剃的頭,誰也做不通工作,尹先生從自家裡馱着一箱酒去了,什麼也不說,讓嫂子炒上幾個菜,喝酒。嘴上說不談工作,實際上心裡裝着工作;表面上爛醉如泥,實際上心了揣着任務。兜着圈子,轉着彎子,連吹加捧,法律、道理都講到家,不服氣咱就繼續拉,只拉的把問題解決了,騎上車子走人。這就是本事——對得起戶家,對得起公家,對得起工資。在基層工作幾十年,沒少做了工作,也沒有得罪過人,就是因為他從不以勢壓人。無論什麼事把工作做到家,讓你心服口服。現在退休了,到那個村里都有人笑臉相迎,熱情留客。這是工作方法,也是人品、人緣。

孝 順

尹先生從一個農民,轉為國家正式幹部。給父母臉上增光添彩,全家人都感到光榮,這本身就是孝順。供着老人吃飯穿衣是孝順,做出成績,爭得榮譽讓老人臉上有光也是孝順,而且是更大的孝順,尹先生都做到了。他身為老大,首先做弟弟、妹妹的表率。「家有長子,國有大臣」。大呼隆年代吃飯是問題,他先讓老人和弟弟、妹妹吃;後來分田到戶了,他先種父母的田,再種自己的地。他說自己地里的莊稼種的晚收的晚,沒人笑話,可是父母地里的莊稼種的晚收的晚,就讓人笑話了。弟弟、妹妹也以他為榜樣,無論什麼事都先想着父母。父母逢人便誇他們養着了好兒女。現在父母老了,臥病在床。他想請父母到城裡他的房子上去住,可是父母因為生的不是他自己,不願意累贅他一人,更眷戀這個老窩不願意離開老家。根據父母的意思,他們兄弟輪班伺候,10天一班。到誰的班裡,誰管吃管喝,一天24小時不能離人。作為老大,他第一個值班。哪個兄弟有事,只要給他說了,他就替誰值班。有時不是他的班,因為隔得時間長了,想父母了,他也買了東西,回到家裡和父母、弟弟一塊吃頓飯,給老父親敬個酒,給弟弟碰個酒,敘敘家常,說個笑話,讓父母高興,減輕弟弟們思想和經濟上的負擔,替他們一會,好讓他們在值班期內放鬆一下。他經常給弟弟說孔老夫子的話:「子欲孝,而親不待也。別等着父母百年以後再孝順,要孝順,現在就孝順。等父母閉上眼睛,你哭的再痛,就算哭死也沒用了!」今年夏天來臨的時候母親因為臥床不起,拉尿都在屋裡,天一熱,弄得屋裡臭不堪聞,進不去人了。怎們辦呢?他知道這是因為母親病倒以後,沒有經常給母親洗澡、沒有及時拆洗被褥、換洗衣服所致。於是他帶着老伴回到父母的所住的家裡,先燒了一大鍋開水,給母親洗澡,母親躺着,他先用溫水浸濕了毛巾,給母親擦洗露着的三面身子,然後再幫母親反過身子來,擦洗剩下的一面。把身子擦洗乾淨了,身子就不臭了。他把這個方法教給弟弟,讓他們在他不能家來的時候,定期給母親擦澡。他用新被褥換下母親正蓋着的舊被褥,用新衣服換下母親正穿着的襯衣、棉襖、棉褲,放在大盆里反覆燙洗。兩個人忙活了一天,到黑天的時候,屋子的臭味就基本消除了。現在,原來癱瘓在床的母親,在他的精心護理下,已經能下地走路了。這讓村里人都說是一個奇蹟!

結 語

尹先生現年已經60多歲了,他仍然熱愛讀書。不過現在他再也不用借書了,而是買書,每年都買幾千塊錢的書。因為他買的書多,新華書店每年都獎給他幾百塊錢的新書。在他的臥室里,除了他躺着睡覺的地方各處都放着書。床上床下,桌上桌下,窗台上,廚子裡都放着書。他給書結下了不解之緣。讀書給了他寶貴的財富,自學成就了他幸福的人生![1]

作者簡介

張強,平陰縣安城鎮退休教師,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