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導魚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自導魚雷 |
中文名: 自導魚雷 利 用: 自導裝置自動搜索 跟 蹤: 攻擊目標的魚雷 通常利用: 聲波和艦 |
自導魚雷,利用自導系統自動搜索、跟蹤和導向目標的魚雷。由水面艦艇、潛艇、飛機攜帶,用以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1]
分類
分為聲自導魚雷和尾流自導魚雷。
聲自導魚雷是利用水聲技術自動搜索、跟蹤、攻擊目標的魚雷。①分類。按搜索空間,分為單平面聲自導魚雷和雙平面聲自導魚雷。單平面聲自導魚雷能在水平面搜索和導向目標,用以攻擊水面艦船;雙平面聲自導魚雷能在立體空間搜索、跟蹤和導向目標,主要用於攻擊水下潛艇。按信號源,分為被動聲自導魚雷、主動聲自導魚雷及主被動聯合聲自導魚雷。被動聲自導魚雷本身不發射聲脈衝信號,接收目標噪聲信號,隱蔽性好,系統較簡單,但自導作用距離受目標聲源級影響大,易受假聲源誤導;主動聲自導魚雷發射聲脈衝信號,利用目標反射回波搜索、跟蹤目標,隱蔽性差;主被動聯合聲自導魚雷通常採用主動聲自導和被動聲自導方式交替工作,一般先用被動方式搜索,發現目標後轉為主動聲自導跟蹤、攻擊,但自導系統結構較複雜。②自導系統組成。主要包括換能器基陣、發射機(被動聲自導魚雷無)、接收機、信號處理機等。換能器基陣由若干換能器陣元組成,一般為收發共用,用於電信號-聲信號的轉換。發射機由波形產生器、功率放大器、發射波束形成器和阻抗匹配網絡等組成,用於發射具有一定功率、能量集中於空間某一區域的聲脈衝信號。接收機由前置預處理器、接收波束形成器等組成,用於對接收信號進行放大、動態範圍壓縮、頻域和空間濾波等。信號處理機用以完成對信號的檢測、目標參數估計、目標識別與對抗等,並將處理結果送自控系統。③攻擊程序。發射平台的探測設備發現目標後,射擊指揮控制系統測定目標運動要素,並為待發射魚雷設定航深、搜索方式、自導工作方式等參數;魚雷入水後,迅速尋深、拉平,自導裝置開始搜索;若未能捕獲目標,改變搜索彈道再次搜索;發現目標後進行跟蹤、識別和攻擊,直至命中。在跟蹤中如丟失目標,可自動轉入再搜索和再攻擊。聲自導魚雷未來發展趨勢主要是增大自導探測距離,提高目標識別和反對抗能力。
尾流自導魚雷是利用艦船航行時產生的尾流信息自動搜索、跟蹤、攻擊目標的魚雷,具有抗干擾能力強、結構簡單、命中率高等特點,但只能攻擊水面艦船。魚雷在尾流中曲折航行,相當於減少了航程和航速。①原理。艦船航行時,船體水流和排出物等經螺旋槳高速旋轉攪動,使艦船尾部產生具有熱、聲、核輻射(核動力艦船)等物理特性的尾流,並具有一定的幾何尺寸,自導魚雷通過尾流檢測器可檢測到艦船尾流。②分類與組成。按照檢測尾流的不同物理特性,分為聲尾流自導、熱尾流自導等。聲尾流自導使用較多,分為主動與被動兩種類型。主動聲尾流自導發射聲脈衝,利用尾流的聲反射特性檢測尾流。被動聲尾流自導本身不發射聲信號,利用尾流的聲阻抗等特性檢測尾流。尾流自導系統主要包括尾流檢測器、控制微機、方向儀和電源等。其中,尾流檢測器一般由聲(熱)-電換能器和信號處理裝置組 成。③攻擊程序。發射前設定魚雷的航深、航向和首次穿過目標尾流後的旋迴方向;魚雷航行中檢測到尾流信號,自導系統操縱魚雷穿過尾流向目標航行方向轉向,再次進入尾流後向相反方向迴轉,如此以蛇行彈道接近目標;追擊中,若因旋迴半徑過大而從目標前方穿過時,自導系統發出再搜索指令重新跟蹤目標。尾流自導魚雷的未來發展趨勢為:用激光或其他手段檢測尾流,提高尾流自導性能;採用尾流單邊導引,使魚雷在尾流中航行,以減少魚雷航程航速的損失;研究新的導引彈道,避開尾流中布放的人工干擾。
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於1943年9月在大西洋首次使用聲自導魚雷擊沉英國的驅逐艦。美國也使用聲自導魚雷攻擊德國艦艇。當時 主要是使用被動式、單平面聲自導魚雷攻擊處於水面的艦船。戰後,研製成功能攻擊水面和水下目標的雙平面聲自導魚雷、主動式聲自導魚雷、主被動聯合聲自導魚雷和尾流自導魚雷。自導作用距離增大,航速提高。隨着採用微型計算機,自導魚雷逐步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使其具有識別真假目標、對多個目標進行分類處理、選擇和確定攻擊目標的能力,自導魚雷的航速、自導作用距離、導引精度、抗干擾能力和淺水性能等亦將進一步提高。
參考來源
- ↑ 尾流上的戰鬥:魚雷自導技術之爭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