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己達到無念,魔就失敗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自六圖網

讓自己達到無念,魔就徹底失敗了

原文

西藏有一位著名的高僧叫潘公傑,是菩提道次第的祖師。他即沒有聞、思、修,也沒有參拜過很多的師父,只有一位給他剃度的師父。那他到底是怎樣成就的呢?

其實,他曾經是一個無惡不做的強盜,燒殺搶掠,無所不為。不但百姓怕他,就連國王聽到他的名字,也不寒而慄。當地有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倆,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裡,依靠養着的一隻奶牛為生。一天,他心生歹意,趁着母女倆不在家,殺了奶牛,吃了牛肉。更殘忍的是,把牛皮掛在了母女倆的門口上。第二天,母女倆回來後,看到了掛在門口的牛皮,悲痛欲絕,失聲痛苦,因為這隻奶牛不僅是她們生存的依靠,更重要的是奶牛還是她們相依為伴精神上的依靠。她們想,是哪個喪盡天良的人幹的事,這個人一定不得好死。到了晚上,那個強盜想,我殺了她們的牛,她們一定會很生氣,我去聽一聽她們說什麼,她們會不會想報復我,如果是就立即殺了她們。

他剛走到窗子底下,就聽到裡面在罵:「殺牛的人一定不得好死,最好讓他馬上就死,死後先扒下他的皮,再吃他的肉,然後把他的皮掛到門上,最後讓他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脫……」聽到這裡,他突然害怕了:「我做了那麼多壞事,現在有人這樣詛咒我,看來肯定是有地獄,我恐怕是跑不了了。」

回去後他越想越害怕,就找到了一位出家人,把自己的情況說了。出家人告訴他,你要想不下地獄,只有真心懺悔,努力聞、思、修,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時,他馬上提出要剃度出家,師父說,出家人都怕你,寺院是不會要你的。這時他痛哭不已,跪地不起,最後感動了師父,為他做了剃度。出家後,他痛改前非,並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他放了兩堆石子----白石子和黑石子,出現一個善念就放一個白石子,出現一個惡念,馬上就放一個黑石子,每天到晚上總結。開始時黑石子特別多,白石子少,他就自己打自己嘴巴,責罵自己:「你在苦海中輪迴了多少世,還嫌不夠嗎?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惡念呢?」每天都這樣痛責破除。

由於他以前所造的惡業太大,出家後也沒有人供養他,誰見到他都跑,都像躲瘟神一樣躲着他。有一天他出去化緣,有一位施主沒有認出他來,就供養了他。這時,他看到人家的茶磚很好,就想拿一塊放包里,手剛伸出去,立即意識到這是惡念,就用另一隻手抓住了伸出去的那隻手,然後馬上懺悔。就這樣,他隨時觀照自己的心,一心一意地去做,不讓一個惡念出現,慢慢地他的壞習慣全部改掉了,大家也都相信他了。一天一位施主要供養他,事先和他打了招呼,他非常高興。把佛堂收拾的整整齊齊,把供齋的缽碗擦的乾乾淨淨,等待着施主的到來。突然他想:「我為什麼這樣做呢?還不是為了讓別人尊重自己,要面子、圖名聲嗎?」他隨即抓了一把灰放到了碗裡。好多年過去了,他每天都認真地堅持去做,最後下來都是白石子了,一個黑石子也沒有了,他終於修成了正果。[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