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失業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自然失業率是一個文化術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自然失業率即是一個不會造成通脹的失業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 )
自然失業率為摩擦性失業率及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着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就長期而言,景氣循環帶來的失業情形常會消弭無蹤,社會上只留下自然失業現象,"自然"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人能明確的指出一個社會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它會隨着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變化,以台灣地區而言,一般認為自然失業率是介於1.5%~2.5%之間。
對自然失業率的詮釋
自然失業率是一個長期均衡的狀態,工資及物價處於均衡,通脹率處於固定。 如果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廠商為了請更多勞工,而把工資提高,推高產品價值,形成通脹。 因此可以視自然失業率為一個可沒有通脹壓力之下,最大限度的失業率。
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工資有下降壓力;
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工資有上升壓力;
在 Phillips Curve 中,自然失業率是:
當預期通脹( Expected Inflation ) = 實際通脹( Actual Inflation )。
π= Eπ-ε(u-u*)
π = 通脹率
Eπ = 預料通脹率
u = 失業率
u* = 自然失業率
如果 π = Eπ
0 = ε(u - u* )
u = u*
參考文獻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 ↑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