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經濟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自然資源經濟學是中國的一個特定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自然資源經濟學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紀 的威廉·配第,其著名的論語「土地為財富之母, 勞動為財富之父」是資源價值論的最早萌芽。隨後 18世紀到2O世紀初,亞當·斯密、傑文斯、李嘉圖、馬歇爾等經濟學家從自由市場的「稀缺」層面研究了經濟與自然資源的關係,並得到了較一致的結論:自然資源的稀缺可以通過市場的價格機製得 到解決。
從2O世紀初期,自然資源經濟學朝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自然資源學與經濟 學的結合,把自然資源當作一門經濟學科系統來研 究;二是繼承從純經濟學角度研究自然資源的優化 配置問題。前者的開創者是美國的R.T.Ely和 E.W.Morehous,他們1924年合作出版的《土地 經濟學原理》被認為是自然資源經濟學科建立的奠 基之作。隨後,H.Hotelling1931年發表了《可耗 竭資源經濟學》,提出了資源耗竭理論,即著名的 「候太齡定律」。2O世紀7O年代末,隨着生態保護 主義運動的深入,資源經濟學研究進人了一個輝煌 的時期。以CharlesW.Howe的《自然資源經濟 學》為代表作,重點論述了自然資源的經濟問題, 講述了自然資源的屬性、公享資源的管理、自然資 源非市場效益的評價、稀缺度量、自然資源最優利 用條件、項目經濟分析、帕累托效率。進人2O世 紀8O年代,資源經濟學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 系,出版了美國阿蘭·蘭德爾的《資源經濟學》, 他認為:資源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 研究自然資源和環境政策的一個分支,是研究自然 資源和環境政策的一門應用經濟學,它是利用經濟 學理論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來揭示、分析、評價和指 導制定關於自然資源和環境方面的政策。隨着數 學分析方法和計算機的發展,數學分析方法在資源 經濟學中應用越來越廣。近年來,自然資源經濟學 充分吸收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成果,重點研究資 源環境價值計量、制度政策、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 用等問題。
在另一發展方向,即純經濟學研究自然資源優 化配置方面,庇古1920年在其所發表的《福利經 濟學》中提出外部性問題解決的「庇古稅」方法, 這成為政府管制自然資源供求的重要理論基礎。隨 後,許多經濟學者普遍地在這個命題上,按「外部 因素內部化」的經濟分析原理,進行具體的理論和 應用研究。與「庇古稅」相對 立,主張回歸亞當·斯密自由市場經濟學的自然資 源配置理論是Ronald H.Coase創立的「科斯市 場」理論。隨後,不少經濟學者相信,明確單一 的產權安排已足以矯正外部性方面的市場失靈。但也有相當部分的學者深入研究後相信,交易成本過高將限制市場的形成,「庇古稅」等政府管制辦法 在某些方面比「科斯市場」有優勢。學術界較為一 致的結論是,引入外部性產權交易去對接政府管制 能有效地提高資源環境經濟的運行效率。
我國資源經濟學研究起步較晚,2O世紀8O年 代以前,對資源經濟問題的研究一般僅局限於自然 資源綜合考察、區劃和地理研究。真正較系統地研 究資源經濟學是在2O世紀8O年代以後,鑑於中國 經濟所處的過渡經濟體制特徵,長期以來,理論界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的價格理論和自然資源 的使用制度(主要是產權制度)研究兩大主題。 198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牛若峰研究員以美國 《自然資源經濟學》(1979年)和蘇聯《自然資源 利用經濟學》(1982年)為基礎編寫了《資源經濟 學和農業自然利用的經濟生態問題》。到1993年之 前,倪祖彬先生、劉書楷教授、許滌新先生、馬傳 棟研究員、黃亦妙、樊永廉教授、陳迭雲教授、黃 鴻權教授、史忠良教授、程鴻研究員等先後編著了 一些有關資源經濟問題的著作。所有這些研究工 作,豐富和發展了我國資源經濟學,其中最明顯的 一個特點是,較注重政府管理研究,忽視市場機制 利用研究。1993年後,強調綜合運用新制度經濟 學研究自然資源優化配置問題,研究大多集中在產 權制度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和激勵性規制手段方 面,包括公共資源補償機制、外部性激勵與抑制機 理、資源代際管理機制優化、可持續發展經濟機 制、環境經濟手段、排污權交易、經濟激勵機制、 資源產權市場化等方面。縱觀我國資源經濟學的研究歷程,一方面體現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的特點,另一方面,也體 現了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特點, 逐步與西方資源經濟學研究接軌。本文將主要對我 國2O世紀8O年代以來在自然資源價值評估、自然 資源產權制度、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等研究領域的 發展進行綜述。
自然資源價值與定價理論
在計劃經濟中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無償 的,同時也是低效率的。所以,自然資源價值理論 研究必然邏輯地以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依據論述為 起點,而對自然資源價值屬性以及價格決定的研究 目的,在於為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提供量化的依 據。從理論的發展來看,最初的中國資源經濟研究 內容集中在對資源有償使用的論述方面,之後研究 的重點逐步演變為自然資源的價值屬性和自然資源 的定價理論研究,自然資源核算也是其研究的主要 內容之一。
(一)自然資源價值理論
中國學者探討自然資源價值問題的理論起點是 馬克思的經濟學遺產。針對馬克思自然資源無價值 的命題可歸結為四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 為,自然資源無價值但有價格,自然資源的價格是 地租的資本化(胡昌暖,1993);第二種觀點是 完全否認自然資源無價值的命題。其中比較有代表 性的論述是:「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決 定於自然資源對人類的有用性、稀缺性和開發利用 條件。我們設想可以在有關自然資源的財富論、效 用論、地租論的基礎上確立起自然資源價值觀和價 值理論。這樣確定的自然資源價值或價格,應該包 括兩個部分:一是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二是社會 對自然資源進行的人財物投入的價值。前者,可根 據地租理論確定,後者可根據生產價格理論確定。」 「自然資源再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和社會再 生產過程的結合。按照現行的生產價值理論,只會 考慮社會再生產過程,而不考慮自然再生產過程, 這是不對的。對自然資源的定價,應兼顧這兩個方 面,即按完全生產價格等於地租加成本再加利潤的 原則來確定。」(李金昌等,1990)。第三種觀點 是在肯定勞動價值論的前提下,認為自然資源在人 類經濟社會初期沒有價值,但在當代卻有價值L3引。 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地租同代際補償問題聯繫起 來,地租就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將與自然資源相 聯繫的代際關係概括為:上一代人用自然資源替代 或節約了勞動和資本,下一代人用上一代人節約的 勞動和資本替代已經耗竭或退化了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代際均衡條件是,當代人積累的地租能夠補償將來發生的使用者成本。」它從代際關係的角 度拓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還有一些學者更 是提出了自然資源多價值理論或「綜合價值論」, 認為自然資源具有存在價值、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 (徐蒿齡,1995)。沈大軍(1999)對水資 源價值內涵的分析則將水資源價值描述為一個包含 產權價值、稀缺價值和勞動價值的價值體系。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是主觀效用價值論。持 這一觀點的中國學者一般本着一種「默許」的態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效用價值論的主要分歧領域之一便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價格問 題,對這兩種理論的比較與綜合是資源經濟學需要 解決的理論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漢字演變簡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漢字字形看五千年社會變遷,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