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由福音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自由福音派(Liberal Evangelicalism ),指英國國教會福音派中的自由派。20世紀出現於英國聖公會。與英國國教會福音派中的保守派相對。該派保持福音派復興運動的精神,但根據現代思想重新認識舊真理,接受聖經批判。

聖公宗(英語:Episcopalianism),原作盎格魯宗(Anglicanism,或譯安立甘宗[1]),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2]之總稱。2011年時,全球聖公宗基督徒超過8500萬人。

簡介

英國教會圈子在1880年期間,福音派的勢力相當強盛。蘇格蘭自由教會(Free Church of Scotland)、愛爾蘭和北美的主流派教會均甚茁壯,而他們神職人員的訓練差不多也是以正統主義為主。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簡稱SCM)在學界發展蓬勃,而凱錫克培靈會(參高等生命神學,Higher-Life Theology)對各宗派的影響都是深遠的。這時期的基督教可說大體上是福音派,甚至具敬虔派(Pietism934,Pietism)的傾向。宣教熱潮在各教會都很高昂,很多人獻身作宣教士。

到了1900年代,情勢就大大改觀了,主要是神學院引入了惟理神學(或稱自由派神學),一種所謂「新」的聖經(Scripture)觀念取代了舊的,結果人失去對聖經的信心,不再視之為信仰與行為的最高準則。很多教會機構的領袖大受影響,像英國聖公會傳教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簡稱CMS)和SCM;雖然他們仍保存着福音派的敬虔生活,但已把重心轉移了。到了1910年,保守的和自由的福音派領袖開始壁壘分明;到了1920年代,很多福音派人士情願以「自由福音派」自稱。

在1922年,英國的CMS分裂,保守派人士大多離去,自行組織聖經教友宣教會(Bible Churchmen's Missionary Society)。1928年,福音派創立了國際大專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 Fellowship,現改稱為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hristian Fellowship),把那些陸續離開SCM的人士匯集起來。好幾個國家的福音派圈子亦發生類似的分裂。在英國,安立甘福音團體運動(Anglican Evangelical Group Movement)與克倫瑪會(Cromer Convention,與凱錫克培靈會類似的組織)仍繼續了一段期間;但是約在1940~60期間,SCM急劇衰退,自由福音派大部分被自由派所取代,傳統的正統主義消失無形,其領袖更公然反對傳統教會的信仰。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個還未組織起來的自由福音派又開始成形。所不同者是現在沒幾個人願意被稱作「自由福音派」,不管他們的聖經及神學立場與1920年代的自由福音派是多接近。

在華人教會,福音派與自由派的爭執最激烈的,也是在1920年代,地點是中國大陸。當時非基同盟以教會為中國受外強侵略的代罪羔羊,引發教會內一些領袖起來自辯。對外,他們指出教會並不出賣國家的利益;對內,他們(如趙紫宸,Chao267,Chao, Tzu Ch'en 趙紫宸)指出,不問國事、不關心社會民生的福音派人士,是「社會的渣滓」。福音派領袖則以他們只問世事,不關心屬靈生命為理由,稱他們為「不信派」。這時期的福音派教會,以本土化教會(即不屬任何大宗派)為主,重要領袖有王明道、倪柝聲、楊紹唐、賈玉銘等人。

到教會宣教士及領袖從中國大陸撤離到台灣和香港的50和60年代,也是自由派神學在歐美大盛的時期,福音派與自由派之爭仍然持續,此時華人教會的福音派亦以獨立教會為主。他們所謂之「護教士」,基本上是對內的,是指能力陳教會圈子內「不信派」之言行的人,其次才是對外,指那些能說出教外言論(如哲學、心理學、社會主義和自然科學)危害福音信仰的人。

60和70年代是獨立堂會急促發展的時代,隨之而興的是各類型關心社會,和協助教會成長的機構紛紛成立,信徒亦開始投身社會,以福音見證落實於現實生活為己任。傳統華人教會內向和保守的信仰不斷受質疑,但另一面他們仍持守聖經的權威和敬虔的生活。這種改變為華人傳統的福音派帶來根本的改變,連以保守福音派立場而建立的神學院,亦加入了具落實信仰意義的課程(如「城巿宣教」;80和90年代更重視「基層福音」一類課程)。

90年代台灣和香港的社會面臨結構的改變,加上宣教熱情再度高漲,怎樣在一個急劇改變的社會中與不幸的群體認同,服事他們,見證福音,成了神學院熱切討論的課題。此時歐美神學界除了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外,50、60年代那種極端的自由派思想(像神死神學,God-is-Dead Theology)失去聽眾,華人教會亦少受衝擊;但福音派內部則靜靜起革命。

隨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基督徒參與政府及社會事務者日眾,再加上接受歐美最優秀神學訓練的人日漸增多,華人福音派人士一方面持守正統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對敬虔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卻尋找信仰和經驗的新解釋,好建立一合理的基礎,以更能結合信仰與生活。儘管他們仍然尊重30年代中國大陸福音派領袖的言論和着作,然而要為自己的信仰建立新解釋和新體系的熱切,卻有增無已。也許是基於30年代自由派與福音派的爭辯,「自由派」一詞在華人教會從來都不是個褒詞;福音派人士更視之為不信派的同義詞。他們情願自稱為「激烈福音派」(Radical Evangelicals)!

參考文獻

  1. 安立甘宗,道客巴巴,2012-03-23
  2. 中國教會史,豆丁網,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