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雲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致雲雀》是雪萊著名的抒情詩三部曲之一(其餘二首為《西風頌》和《雲》)。詩人在生動描繪雲雀的同時,也以飽滿的激情寫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學理想,表現了他和他的人民對自由、光明的嚮往。全詩語言簡潔明快,準確生動,富於音樂美。
作品內容
祝你長生,歡快的精靈!
誰說你是只飛禽?
你從天庭,或它的近處,
傾瀉你整個的心,
無須琢磨,便發出豐盛的樂音。
你從大地一躍而起,
往上飛翔又飛翔,
有如一團火雲,在藍天
平展着你的翅膀,
你不歇地邊唱邊飛,邊飛邊唱。
下沉的夕陽放出了
金色電閃的光明,
就在那明亮的雲間
你浮游而又飛行,
象不具形的歡樂,剛剛開始途程。
那淡紫色的黃昏
與你的翱翔溶合,
好似在白日的天空中,
一顆明星沉沒,
你雖不見,我卻能聽到你的歡樂:
清晰,銳利,有如那晨星
射出了銀輝千條,
雖然在清徹的晨曦中
它那明光逐漸縮小,
直縮到看不見,卻還能依稀感到。
整個大地和天空
都和你的歌共鳴,
有如在皎潔的夜晚,
從一片孤獨的雲,
月亮流出光華,光華溢滿了天空。
我們不知道你是什麼;
什麼和你最相象?
從彩虹的雲間滴雨,
那雨滴固然明亮,
但怎及得由你遺下的一片音響?
好象是一個詩人居於
思想底明光中,
他昂首而歌,使人世
由冷漠而至感動,
感於他所唱的希望、憂懼和讚頌;
好象是名門的少女
在高樓中獨坐,
為了舒發纏綿的心情,
便在幽寂的一刻
以甜蜜的樂音充滿她的繡閣;
好象是金色的螢火蟲,
在凝露的山谷里,
到處流散它輕盈的光
在花叢,在草地,
而花草卻把它掩遮,毫不感激;
好象一朵玫瑰幽蔽在
它自己的綠葉里,
陣陣的暖風前來凌犯,
而終於,它的香氣
以過多的甜味使偷香者昏迷:
無論是春日的急雨
向閃亮的草灑落,
或是雨敲得花兒甦醒,
凡是可以稱得
鮮明而歡愉的樂音,怎及得你的歌?
鳥也好,精靈也好,說吧:
什麼是你的思緒?
我不曾聽過對愛情
或對酒的讚譽,
迸出象你這樣神聖的一串狂喜。
無論是凱旋的歌聲
還是婚禮的合唱,
要是比起你的歌,就如
一切空洞的誇張,
呵,那裡總感到有什麼不如所望。
是什麼事物構成你的
快樂之歌的源泉?
什麼田野、波浪或山峰?
什麼天空或平原?
是對同輩的愛?還是對痛苦無感?
有你這種清新的歡快
誰還會感到怠倦?
苦悶的陰影從不曾
挨近你的跟前;
你在愛,但不知愛情能毀於飽滿。
無論是安睡,或是清醒,
對死亡這件事情
你定然比人想象得
更為真實而深沉,
不然,你的歌怎能流得如此晶瑩?
我們總是前瞻和後顧,
對不在的事物憧憬;
我們最真心的笑也洋溢着
某種痛苦,對於我們
最能傾訴衷情的才是最甜的歌聲。
可是,假若我們擺脫了
憎恨、驕傲和恐懼;
假若我們生來原不會
流淚或者哭泣,
那我們又怎能感於你的欣喜?
呵,對於詩人,你的歌藝
勝過一切的諧音
所形成的格律,也勝過
書本所給的教訓,
你是那麼富有,你藐視大地的生靈!
只要把你熟知的歡欣
教一半與我歌唱,
從我的唇邊就會流出
一種和諧的熱狂,
那世人就將聽我,象我聽你一樣。
賞析
這首詩寫於1820年, 當時, 由於政治原因,詩人被迫旅居意大利。法國大革命的失敗,英國國內的混亂, 激起詩人內心的層層波瀾。如果《西風頌》表現了詩人對舊的一切充滿強烈的破壞欲望的話,那麼,《致雲雀》則表明,詩人渴望在嚴冬之後能出現一個嶄新的天地。所以,從雲雀這個追求自由、迎接光明、永不倦怠的鳥兒身上,人們看到了詩人的形象。
雲雀是一種黃褐色的小鳥,築巢於地面,清晨升入高空,邊飛邊鳴,其聲悅耳。詩的前七節,正面描述雲雀飛翔的姿態以及它叫聲的悠揚。在清晨的微光里,雲雀「象一片烈火的輕雲」從地面飛起,掠過藍天,歌唱而去,在這裡, 「輕雲」其實不強調雲雀的形貌,而是按照「火向上以求日」的意思寫它上升運動的態勢(據《愛丁堡評論》1971年4月號)。接着,詩人以大膽的比喻、誇張來讚美雲雀飛翔的雄姿和樂音——它飛翔在太陽金色的電光里, 似不具形體的喜悅, 使紫色的黎明消融, 象晝空里半透明的星星; 將雲雀的音樂比成利箭,使音樂進入人們的視野, 使音樂形態畢現; 詩人又將音樂比作甘霖,體現了這種神奇音樂的另一種形態。在這一部分, 詩人將地平線上陽光的色彩, 雲雀富於色彩感和形態感的音樂,還有飛翔的背景描繪在一個畫面上,構成一幅動聽、流動的圖畫。在接下去的四節中, 詩人將雲雀比作隱身于思想明輝中的詩人, 深宮中高貴的少女, 深山幽谷中的瑩火蟲, 綠葉蔭蔽着的玫瑰。 與前七節相比, 詩意向更深層發展了, 帶有較濃厚的思辯色彩。 四個比喻 (詩人、 少女、 瑩火蟲、 玫瑰) 內涵都較前一部分豐富。 在「象一位詩人」一節中, 詩人暗示了他要用他的愛去喚醒人類的同情和愛的理想, 在接下去的一節里, 詩人則表達了他的愛不能為人們理解,甚至不能為自己的同胞理解時的痛苦和寂寞,而不是只寫少女春思。
從第十三到第十五節, 詩人變換了一個角度來描繪雲雀, 即對比的方式——他懷疑它是精靈而不是飛禽, 它的歌聲比愛情或醇酒的頌歌更美, 贊婚的合唱和凱旋的歡歌與之相比, 後者只是空洞的浮誇,詩人覺得這一切都無法與之相比。從第十六節到詩末, 詩的思辯色彩漸濃而達到升華, 不僅停留在對雲雀歌聲的抒情上, 而是對它的本質作深層的思考, 且將之與人類進行比較, 通過對它的讚頌, 慨嘆人類的不幸與悲哀, 痛苦與憎恨。 雲雀的聲音之所以那樣美妙, 是因為它是一種煩惱的陰影從接近不得的鳥兒。 此刻,詩人聯想到他自身, 自己之所以悲哀, 是因為自己「過分充滿愛」。 他的悲哀常常因為對事業、 人類、 真理愛得太深、 太真、太強烈卻不能被人理解。 詩人在雲雀身上似乎看到了一種極樂的理想境界, 他希望自己和人類都能達到這種境界, 因為人類在真摯的笑中也交織着苦惱。 人類太痛苦了。 然而, 人們又不得不生活在這片痛苦的土地上, 雲雀的境界只是浪漫主義者的寄託。 但是, 雲雀至多是個「個人主義」者, 它只知道自身的快樂, 而詩人所要喚醒、 拯救的不僅是他自己, 而是整個時代。所以,如果他也有雲雀的歡樂, 他就會通過自己的嘴唇向人類歌唱, 讓全世界都聽見「我」歌唱, 就象「我」傾聽雲雀一樣, 這體現了一個時代詩人的高尚人格。 浪漫主義詩人的激情是豪放的,但他們的詩一般都是按嚴格的格式寫成。 這首詩每節五行, 採用抑揚格,每節詩都押A B A B B五行韻。前四句稍短, 後一句較長, 上下縱觀, 給人以錯落有致之感, 好象聽見雲雀一聲高、一聲低,似遠又近的鳴叫。 (義海,白莎)[1]
作者簡介
珀西·比希·雪萊(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作家,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 ,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
雪萊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12歲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1811年3月25日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1813年11月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風頌》;1822年7月8日逝世。
雪萊是英國文學史上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 ,與喬治·戈登·拜倫並稱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雙子星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