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南關帝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南關帝殿
圖片來自pixnet

臺南關帝殿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舊稱關帝廳,因所在地而又稱後甲關帝殿(廳)虎尾寮關帝殿(廳)。該廟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原本被暫列為三級古蹟,但在1985年因拆除舊廟加以改建,其古蹟資格遂遭撤銷。今貌大致為1988年重修後的結果。該廟原為官廟,但後來官員覺得出城參拜不便,且進入莊頭的道路狹小,遂在西定坊臺灣巡道署(今永福國小一帶)建立新的關帝廟(今八吉境關帝廳[1] )。該廟的信仰圈轄境內有前甲顯明殿、虎尾寮太子普安宮、後甲武聖宮、後甲北極殿、關聖宋將軍壇、關聖林聖宮(姓林角)六個角頭廟。

沿革說明

關帝殿舊稱關帝廳,據傳是明永曆年間某鄭氏部將在隨鄭經西征後,於撤回臺灣時自家鄉迎回關帝神像,在崁頂山保舍甲莊建廟奉祀後逐漸發展而成。最初該廟規模不大,但逐漸發展成昔日府城東門外各莊民信奉的廟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陳文達臺灣縣志》則有提到:「關帝廟……一在保舍甲,偽時建。」。另外廟方出版的《臺南關帝殿》一書提到有創建於荷治時期的1644年的說法。

該廟原為官廟,據說曾由康熙年間的臺灣道陳璸頒賜寫有「停驂默禱」的下馬碑(已佚),但後來官員覺得出城參拜不便,且進入莊頭的道路狹小,遂在西定坊臺灣巡道署(今永福國小一帶)建立新的關帝廟(今八吉境關帝廳),而該廟之後便交由地方管理。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時,王得祿曾集府城官紳之力予以整修,擴建為大廟,而後在嘉慶四十九年(1844年)、咸豐六年(1856年)、光緒七年(1881年)曾由境民集資加以整修。

進入日治時期後,關帝廳在大正十五年(1926年)再次整修,並在正殿旁加蓋左側廂房,當時是由「管理」與「會計」的組合管理廟務。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由前甲、後甲、關聖、虎尾寮四地各推派三名參事組成神明會管理廟務。二次大戰後,關帝廳於民國35年(1946年)進行屋頂整修,後來在民國53年(1964年)大修,更換屋頂木構架,左側廟室將基礎與柱樑改成鋼筋混凝土,屋頂仍為木構架,完工建醮時神明會主任委員改為許仙賜、副主委為李象,總務陳馬兼任爐主。而在民國60年代(1970年代),由張萬春擔任出納期間,經陳馬向軍方索回日治時期被佔用的廟產並取得16萬多的補償費後,廟方開拓了中華路夜市,並藉由攤位出租增加了不少收入,後來款項在民國73年(1984年)初用於向佃農收回農地。此外在民國64年(1975年)時,臺南市舉辦觀光年活動,編定了一百多個古蹟並立牌解說,該廟被編為20號。

參考文獻

  1. 八吉境關帝廳,taiwang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