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灣府儒考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灣府儒考棚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wowlavie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舊稱    臺灣省城儒考棚

公告日期  2006年11月17日

登錄類別  衙署

地理位置  臺灣臺中市西區民生路39巷內

建成年代  大清光緒17年(1891年)

臺灣府儒考棚(又稱臺灣省城儒考棚),俗稱「考棚」。為光緒十七年新建省會臺灣府小北門街內建築群之一為臺灣僅存的考棚建物以及現存少有的清朝官署建築,尺度、工法及用材均極為罕見[1],位於臺中市西區,於2006年11月17日公告為市定古蹟[1]

歷史

清治時期

  • 光緒十三年(1887年)劉銘傳來臺勘察後,確定選擇橋仔頭作為省會,亦為臺灣府府治所在,周圍改為臺灣縣,而原臺灣府與臺灣縣則改成臺南府安平縣[2]。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始,由臺灣府臺灣縣知縣黃承乙監造、吳鸞旂為總理,工人則主要來自兵勇,另外還有從上海招募來的50名木工與泥水匠師。
  • 築城費用共21萬5000銀兩,由彰化苗栗雲林、臺灣四縣的經費分攤。然而城尚未築完,便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二月停工,而接任劉銘傳的邵友濂更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二月將省會移到臺北府,之後因經費不足,直到乙未割臺時城池仍處於未完工狀態[2]

日治時期

  • 1895年12月5日,民政支部由彰化移到台中,第一代的臺灣縣知事兒玉利國即將臺灣儒考棚作為會議室使用。1896年3月底,臺灣縣改制為臺中縣,為了增建台中縣廳廳舍,臺灣儒考棚改由警察部事務所使用,樓上作為重要事件的審議所。1901年11月,台中縣改制為臺中廳。1913年2月,台中廳廳舍動工,故陸續拆除舊時廳舍,剩餘現址作為警察俱樂部而得以保留至今。
  • 木造兩層樓的考棚主樓建築則無償讓與臺中市役所,並在1924年9月5日將移地至水源地公園改建,於同年11月5日竣工;時任台中州知事本山文平將其命名為「湧泉閣」[3]

戰後時期

  • 1950年代,在水源地公園內的考棚主樓因年久失修崩毀而被拆除,至今無跡可尋。台中州廳旁的考棚則是遭民眾占用,台中市政府直到2009年才取得土地所有權。2006年11月17日臺中市文化局將其登錄為市定古蹟,2014年11月11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公告擴大保存範圍[4]
  • 2017年9月儒考棚與緊鄰的三民新村開始進行古蹟修復與週邊景觀改造工程,並在2019年12月修復完工。

建築特色

省城
  • 臺灣省城的城牆接近八角形,厚1丈5尺,而城門高1丈5尺3寸。城垣實際完成部分為大北門經小北門到西門這段約650丈長的部分,此外大多僅築成150公分高的牆基。城門部分則共有八門四樓,分別是大東門「靈威門朝陽樓」、小東門「艮安門」、大西門「兌悅門聽濤樓」、小西門「坤順門」、大南門「離照門鎮平樓」、小南門「巽正門」、大北門「坎孚門明遠樓」、小北門「乾健門」,此外在大北門外還設有接官亭。當時在城內部分則建有臺灣縣署、文廟、儒考棚、演武廳、城隍廟等建築[2]
儒考棚
  • 建築主體為五開間,均為福州木構架工法之官署格局作法,正間抬梁,左右次間穿斗,前後有軒,圓形柱珠,設色以黑漆為主,二側有附屬房舍,並殘留有台灣日治時期遷建後之加設隔板構造痕跡。

相關條目


視頻

穿越古今點亮文資修復「串遊季 REUSE」在「臺灣府儒考棚」2019年12月28日~2020年3月1日

參考資料

  1. 1.0 1.1 臺灣府儒考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 2.0 2.1 2.2 張志遠. 台灣的古城.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年9月: 108-111頁. ISBN 978-986-6731-00-6. 
  3. 臺中市役所. 臺中市史. 臺灣新聞社. 1934-01-20. 
  4. 市定古蹟「臺灣府儒考棚」修正公告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11-29.,臺中市文化資產處,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