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舂牘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舂牘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舂牘,舂牘,讀音為chōng dú 。

頓奏體鳴樂器,亦稱"頓相"。演奏時,雙手持以頓地,如使舂杵。此器歷史久遠,拍板出現後漸被取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舂牘 [1]

拼音 chōng dú

釋義 頓奏體鳴樂器

出自 《周禮·春官·笙師》

釋義

頓奏體鳴樂器,亦稱"頓相"。取大竹筒,長者七尺;小者二尺。鑿通,兩頭開孔,筒身繪彩畫。演奏時,雙手持以頓地,如使舂杵。此器歷史久遠,拍板出現後漸被取代。

出處

《周禮·春官·笙師》:"笙師掌龢、竽、笙、龠、簫、篪、篴、管、舂牘、應、雅,以教裓樂。"漢·鄭玄注:"鄭司農雲"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兩孔,髤畫。以兩手築地。"

《舊唐書·音樂志二》:"舂牘,虛中如筒,無底,舉以頓地,亦謂之:頓相。相,助也。或梁孝王築睢陽城,擊鼓為下杵之節,《睢陽操》用舂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