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舊好茶石板屋群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舊好茶遺址位於台灣屏東縣霧台鄉。「舊好茶」位於隘寮南溪中游,為魯凱族的發源地,海拔有920公尺,傳說當年住在台東縣舊大南部落的魯凱族人是在雲豹的引路之下來到舊好茶,之後再逐漸朝霧台、阿禮、神山部落發展,目前保有完整的魯凱傳統屋舍、靈屋與石柱等等遺跡,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原住民二級古蹟,而「喝起來有酒味,走起路來不會醉」的魯凱小米酒,與美味的石板烤肉同樣被保存下來。而「好茶」為根據魯凱語翻譯而來的名詞,有新好茶和舊好茶部落之分,其共通點是都不產茶。[1]
     


目錄

歷史沿革

好茶原稱「Kochapongan」,根據移川子之藏的資料,在1650年荷蘭的古文書上記載了七個社名,及包括舊好茶的舊稱「Kochapongan」(古茶布安)1,則可證明好茶社於350年前已經確實存在。清代文獻如清康熙59年(1720)《重修臺灣府志》、清乾隆29年(1764)《續修臺灣府志》、清乾隆29年(1764)《重修鳳山縣志》、清光緒20年(1894)《鳳山縣采訪冊》等志書皆記為「家者惹也社」。 相傳在600多年前,原本居住在台東的魯凱族,始祖Puraruyan,從台東的Shikiparichi(位於太麻里的Tavoari和今天的知本之間)帶著一隻雲豹來到霧頭山狩獵,到了Kochapongan附近的Karuskang,飲用了瀑布的甘甜山泉水後不願離去,始祖於附近勘查後,認為該地適合居住,便回台東帶領族人越過中央山脈來到這Kochapongan的地方居住,該地因此有「雲豹的故鄉」之稱,而這地區的魯凱人也自稱為「雲豹的傳人」,不僅奉雲豹為神獸,並且訂有禁獵雲豹的習俗。發展出石板屋的獨特文化,頭目家系傳承累積至今,至少已有20代。該地區標高約在海拔950到1050公尺之間。 舊社於三百多年前,因聚落不斷的發展擴大,開始尋覓新地,而移居阿裡霧台等地,另由阿禮、霧台與神山等社之系譜及傳說,也可以得知是由好茶分出建立的部落的。因此,魯凱族在中央山脈西側的發展,好茶舊社扮演重要角色。好茶因與上述這些部落有血緣關係,彼此會相互支援,但與西南方及西北方之達來、馬兒、筏灣等部落,則因領地範圍爭執,而彼此征戰與獵首。[2]

雲豹的故鄉

 
舊好茶部落的石板屋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好茶村Kucapungane屬於屏東縣霧台鄉的魯凱族,原本世居在大武山一處陡峭懸崖,為魯凱族發源地之一。傳說好茶部落始祖Puraruyan,帶著一隻雲豹來到霧頭山狩獵,認為該地適合居住,便帶領族人來到這地方居住,因此該地有「雲豹的故鄉」之稱。國民政府來台,推行的山地平地化政策,因為對外交通不便,加之耕地不足,族人不斷外移,陸續遷往他鄉,人口逐漸減少。1974年的村民大會中投票決議遷村, 1977年到隘寮南溪左岸標高約230公尺的河階台地上,稱為「新好茶」。遷村後30年歷經1996年賀伯颱風及2007聖帕颱風的侵襲,被政府安置於麟洛鄉廢棄的隘寮營區等待遷村。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吞沒全部落。2010年12月,全村177戶416人進住位於瑪家鄉禮納里的永久屋,展開新的生活。[3]

列入二○一六世界文物守護名單的石板屋群

 
2017建築文物守護紀念日照片來自自由時報

霧台鄉魯凱族舊好茶部落的石板屋群,歷史超過六百年,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物守護名單。且其石板屋群還擁有二級古蹟等多重身分,據統計約有一百六十三棟傳統石板屋建築,依損壞情形劃分,保存完整的石板屋有十一棟、牆面尚屬完整的有八棟,另有牆面損毀嚴重屋體不完整的有一百四十四棟。

而自2017年起,文化部推出十年計畫修復,但通往舊部落的道路單趟就得走四至六小時,霧台鄉公所多次進行吊運系統工程招標,都以流標收場,最後只能靠著族人一步一步將建材、補給品揹上山,超過一百五十棟石板屋群,三年來僅修復了四棟,進度大幅延宕。

而屏縣文資所指出,石板屋的取材、堆砌過程繁複且辛苦,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材料短缺及吊運問題,將全數石板屋修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將以分年分期方式逐步修復石板屋,初期以培育人才為重心,並舉辦石板屋建造技術人才培訓班,學員及師資共十五名持續在部落進行修復作業,並將會透過部落會議進行協調,篩選優先修建對象。 [4]


視頻

【行走TIT第三十八集-雲豹的故鄉-好茶部落】

【舊好茶石版屋 列WMF守護計畫名單 2015-12-07 Rukai TITV】原視族語新聞

【舊好茶區域規範 魯凱族人固守禁忌 2019-11-22 Rukai IPCF-TITV】原文會 原視族語新聞


參考文獻

  1. 舊好茶 玩全台灣旅遊網
  2. 魯凱族好茶舊社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3. 雲豹的故鄉—大武山環境資訊中心
  4. 屏東舊好茶石板屋 3年只修復4棟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