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川北涼粉(馬秀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舌尖上的川北涼粉》是中國當代作家馬秀峰的散文。
作品欣賞
舌尖上的川北涼粉
在川菜菜譜中,川北涼粉應該算得上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菜。
對於吃慣大魚大肉的人來說,川北涼粉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川北涼粉的色香味又是其它菜無可比擬的。前幾天看中央電視台城市一對一節目:南充與佛羅倫薩,川北涼粉作為川北名小吃開篇就給端了上來,紅色是涼粉中的紅油,綠色是涼粉中的蔥花,淡黃色是涼粉中的薑末,紅黑色是涼粉中的花椒,醬黑色是涼粉中的醬醋,再看盤中晶瑩剔透的涼粉,食慾就上來了。家鄉這道好菜居然登上中央台的大雅之堂了,心中難免好一陣激動。
一道小小的小吃,在我們眼中是最為普通的,然而正是因了普通,讓我們重新對此進行了審視。食色性也,食排第一位,我雖不是吃貨,也沒對菜系進行過深研,但在我的舌尖上,川北涼粉的記憶還是最深刻的。
在川北廣袤大地上,適合種植各種莊稼,豌豆是其中一種,它的收成不敢恭維,雖然每家都會種點,可豌豆在家中的存貯量卻是最少的,因此它屬於貴重糧食了。豌豆是川北涼粉的主原料,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要攪一頓涼粉還需加上油料和調料,所以有吃頓涼粉如過年的說法。
豌豆是小朋友們最愛,每當坡上豌豆成熟季,我們會偷偷跑到地里,把最先黃的豌豆苗連根撥起,挽成團,放在大太陽下曬,然後躲進山洞用火燒,聽到火里噼里啪啦的聲音,清口水就順着嘴角流下來,還沒等火徹底熄滅,就忙裡忙慌扒開灰燼尋找一顆顆炸開縫的熟豌豆,吃畢,再相互望着花貓似的臉,我們就笑得在地上打滾,當然樂極生悲,回家後沒少挨大人打。
豌豆收穫了,每家將豌豆裝入竹簸箕拿到曬壩曬乾入櫃。逢年過節,大人們就將家中石磨清洗,再把豌豆泡漲,放入石磨輾磨,石磨吱呀轉動,豌豆漿就吐着白沫,叮叮冬冬流入木桶中。此時一股散發出豌豆的清香直衝鼻孔,我們奔走歡呼,又要吃涼粉了。
母親早將一十字型木架吊在鍋灶之上,十字架四角吊起一張細紗布,左右搖搖試試,覺得順手,母親就笑了。她用鐵水瓢從木桶中舀出豌豆漿倒進紗布中,上下左右均勻搖動,豌豆漿就從紗布滲出,如是幾遍,用清水過濾,澱粉就全部滲出,等3個鐘頭左右,倒掉木桶上層清水,沉澱在下面的油粉和澱粉就可用來攪涼粉了。
此時,我跟在母親身後,看着豌豆漿在木桶中濺出泡沫般的水花,內心十分興奮,偶爾一滴濺在嘴裡,淡淡的,澀澀的,並不如想象中的美味。
作者簡介
馬秀峰,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