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華語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張德芬時隔兩年的最新作品。 在書中,張德芬提出:有時候我們在自己的情緒模式和互動慣性的遮蔽下,會看不清楚我們和愛人、親人、家人、好友、同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穿越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穿越自我的障礙,通過學習如何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會接納、臣服和放手,來修復和重塑我們與原生家庭、親密愛人、友人及自己之間的關係,並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樑。 海報:

基本內容

書名: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作者:張德芬

ISBN:9787540463601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定價:35.00元

分類:勵志與成功,為人處世

內容簡介

華語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張德芬時隔兩年的最新作品。

在書中,張德芬提出:有時候我們在自己的情緒模式和互動慣性的遮蔽下,會看不清楚我們和愛人、親人、家人、好友、同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而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穿越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穿越自我的障礙,通過學習如何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會接納、臣服和放手,來修復和重塑我們與原生家庭、親密愛人、友人及自己之間的關係,並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樑。

推薦

1. 百萬暢銷書作家張德芬時隔兩年的最新作品,作者新書皆有50萬冊以上的銷量。

2. 張德芬系統、全面地與大家分享人生核心問題——關係處理。

3.本書比張德芬之前作品主題更貼近都市人,內容更深刻、實用。帶你找到與所有愛的人——父母、孩子、愛人、朋友相處的智慧

後記

勇敢做自己

有一次和16歲的女兒聊天,她告訴我,她都跟同學說長大以後要像媽媽一樣。我問:「什麼樣?」她說:「獨立、堅強,總是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很開心自己以身作則給女兒做了好榜樣,可是我捫心自問:「這是天生的個性,還是後天學習來的?」答案是:「兩者皆有。」

是的,我好像始終知道自己要什麼,雖然有時候我想要的未必是對我最好的(至少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很傻),不過話又說回來,所有的發生都是為了成就後面的我,有什麼對和錯之分呢?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又能夠勇敢地去追尋時,你就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有一次,媒體採訪時問我:「如果有人問你『張德芬是個什麼樣的人』,你會如何向別人描述自己?」我的答案是:「一個勇敢活出自己的人!」

我回顧自己五十年來的生涯,覺得恐懼是阻擋我們活出自己的最主要因素。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當炮彈朝你飛來的時候,如果你轉身就跑,你會被炸到;如果飛速地朝着炮彈的來處奔去,你會發現炮彈從你的頭頂掠過,遠遠地落在了後方。

這也是我使用的方法。每次碰到讓我因恐懼而裹足不前或是能量受阻的情況時,我就想:「最壞會發生什麼?」用理性的頭腦去分析最壞的情況,然後問自己:「這又怎麼樣?你能接受嗎?」於是我勇敢地接受最壞的狀況,然後帶着勇氣繼續前進,不縮手縮腳地擔心後面會發生的事。這跟吸引力法則並不相悖,因為我不是用恐懼在吸引這些東西,我是看清楚它們,不在意它們,甚至願意接納它們,反而形成了一層保護膜,讓我不會受到「最壞情況」的侵犯。

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地在人生中放下、舍離一些別人眼中寶貴的東西,做一些別人沒有勇氣做的事,我的人生因而精彩萬分。曾經有一位我分別多年後才見面的高中同學,聽了我的經歷之後,搖頭嘆息說:「別人三輩子的生活讓你一輩子就過完了。」其實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我敢而已,我敢去追隨我的心,勇敢地活出真正的自己。

還有一個勇敢活出自己的要素就是:「永遠不要對自己說謊。」你可以對別人撒一些小謊,但原則是——說謊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別人好。比方說,老人家常常會擔心這、擔心那的,你能不說的就不說,免得讓他們操多餘的心。有一次在國外上課,一個學員住在我隔壁。白天我禮貌地問她:「我因為時差半夜起來,有沒有吵到你?」她說「沒有」。然後她問我:「你有沒有聽到我這裡有什麼聲音呢?」其實我半夜被她的鼾聲吵醒(她比較胖),可是話到嘴邊,我學乖了,換了一種方式說:「知道有人在附近是很好的一件事。」既不說謊,也不傷人。我真希望我年輕的時候就有這種智慧。

但是你永遠不要欺騙自己。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中,你永遠看不見自己的真相,就更不可能活出真實的自己了。舉一個自欺欺人的例子:有一個朋友,她和老公結婚多年沒有孩子,兩人日漸疏遠,她老公還是很愛她,但是她卻對老公越來越沒有感覺了,更不喜歡和老公做愛。後來她有了外遇,因此面臨抉擇。她說,她不願意告訴老公,因為怕他承受不住,覺得他會很可憐。可是我在旁邊聽得一清二楚,真相是:她老公會賺錢,能給她優裕的生活,而她外遇的男人根本就是個藝術家,還要靠她養,這是現實的考量。另外一個考量就是,她其實不想面對自己內心的愧疚,無顏跟自己的老公啟齒:「你對我這麼好,可是我不愛你,我有外遇了。」這才是重點。可是她拿「怕老公傷心」為理由,一直腳踏兩條船。欺騙別人沒關係,最嚴重的是她欺騙了自己,永遠活不出真實的自己。

最後一個能夠做真實自己的要素就是:勇於打破自己從小被父母(後來是自己)建構的牢籠。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自己——男人要成功、要有錢、要高大、要英俊、要強壯等。而女人則要有好的婚姻,做個好妻子、好媽媽、好媳婦、好女兒等。或是我們的牢籠是對父母唯命是從,即使已經成年了,終身大事還要看父母的臉色。或是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從事一項自己不喜歡的枯燥無味的工作,後來因循成習,早就忘了自己少年時的喜好和夢想,不再去想如何實現。

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阻礙我們去發展自己真正的天賦或最嚮往的生活狀態的牢籠,而且還不止一個。你的牢籠是什麼?如果你只有一個月的壽命,你會做什麼?為什麼現在不做?有一部電影叫作《遺願清單》(BucketList),是說兩個在醫院臨終病床上的病人感慨自己有很多想做卻沒做的事情,於是兩人說好,利用自己僅有的壽命去完成自己的遺願清單。

我也在想,我的遺願清單是什麼?不太多,呵呵。因為我是如此追隨自己的心,勇敢地活出了自己。不過後來找到一項:當演員。我從小一直很想演戲,覺得自己是個天生的演員,可惜一直沒有機會。所以我決定將來要寫一個電影劇本,然後自己在裡面扮演一個角色,實現自己的這個夢想。

親愛的朋友,你有多少夢想沒有實現?哪些是你在現實狀況下其實可以去做,但是因為心理因素(內在牢籠)而無法如願的?希望你看了本書之後,能夠更多地了解到「勇敢做自己」是多麼重要。就在我決定勇敢地做自己之後,我的各種關係反而變得更好了,並沒有因為我的中年叛逆弄得眾叛親離。當你帶着無比的決心,勇敢地去嘗試、去踏出那一步的時候,全宇宙都會來幫助你。到了最後,甚至當初不諒解你的人都會過來支持你,因為如果他們真的愛你,就會看到你活出自己之後那份光彩奪目的快樂自在,會不由得對你表示讚賞!

祝福你有這樣的勇氣。

祝福你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祝福你能夠勇敢做自己。

目錄

◎ 愛到極致是放手

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你想成為誰?

你是否是生命的最佳導演

如何獲得內心強大的力量

如何培養「空」的能力

想幸福,要能斷、舍、離

欣賞生活中的美

怎樣演好人生這場戲

如果只有十年可活

給身心一次療愈的機會

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愛與痛

父母講的不一定錯,但未必是我們需要的

只有自己先成長了,父母才會成長

從父母那裡收回你生命的自主權

你在做父母的拯救者嗎

試着和父母「離婚」

你是否背負了父母的痛苦

你永遠不是為了你認定的理由而生氣

沒什麼力量可以讓對方做出改變

自私的愛

愛與被愛的藝術

愛的終點不是完美

親密關係究竟是怎麼回事

每個親密關係都是量身定做的

要忍心讓你愛的人受苦

為你愛的人留一個空間

以最大的善回應別人的求愛

期望其實是一種負面的能量

你裝得下世界,世界才會容你

沒有壞人,只有沒被好好愛過的人

非暴力溝通:所有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

親密關係中的功利性

只要不遺失自己,我們就能擁有一切

如何不被外遇

「怨憎會」就是你的放大鏡

讓愛重新在關係理溫柔流動

透過被遺棄,你能看到什麼

親密關係中的恐懼

面對自己的情緒是良好溝通的開始

戴着鐐銬也要勇敢向前

重建父母與孩子的世界

為人父母,你站對位置了嗎

要改變的是家長,不是孩子

虎媽狼爸在向孩子要什麼

錯位的母愛

不會愛,你的孩子一生匱乏

教孩子學會說「不」

孩子不是我們的裝飾品

我們所不能抗拒的自己

放輕鬆,開始愛自己吧

不為自己負責的極致

活出孩子的天真

自愛與自私

在夢中盡情揮灑自己的潛能

你擁有的,他未必就擁有

喚醒你的女性能量

生命是一場臣服的遊戲

誰是你心靈上的鄰居

做別人生命中的加號

批評是靈修的最佳燃料

如何擁有自得其樂的能量

自利和利他

做別人生命中的加號

為自己留白,為他人留福

什麼是真正的行善

穿越生命底層的暗流

發掘黑暗中的力量

修行是一場騙局嗎

修行並非為了不再受苦

靈修就是要為自己負起全責

與靈聯結的連續呼吸法

無計可施了?祈禱吧

◎ 勇敢做自己

作者簡介

張德芬,被譽為華語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張德芬研修身心靈成長勵志多年,並取得了中國國家心理諮詢師的執照。張德芬著有身心靈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和《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心靈突破60問》,同時翻譯有德國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爾的作品《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和加拿大知見心理學領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禮物》等。

序言

愛到極致是放手

近幾年來,我一直在「整理、疏通」自己的所有關係:父母、親密、親子,當然,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關係。這本《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就是把我這幾年來的感悟、心得分享給大家。

當我們和自己建立一種比較清晰、親密的關係之後,這份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和質量,也會蔓延、擴展到和其他人的關係上。但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面臨一個困難——和他人互動時(尤其是親近的人),映射回來的感受和自我形象可能是我們不想看到或是無法接受的。而在我們未能具足自我觀照的能力之前,我們自然會想去改變我們周遭的人,要他們為我們的感受負責,也因此而造成了各種關係的障礙和困難。

其實,就像我第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的世界,以及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然而有時候我們在自己的情緒模式和互動慣性的遮蔽下,會看不清楚我們和愛人、親人、家人、好友、同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所以,也許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關係藍圖」吧,它可以幫助你看見,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歸根結底其實都是很單純的關係——你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在每日生活中,讓我們苦惱的事情,其實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無法和自己內在的負面情緒相處。當你學會了和自己每個當下的情緒和睦相處之後,你的內在空間會擴大,你最需要的內在力量和智慧都會油然而生。

如何和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呢?就是和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共處於當下,覺察到身體不舒服的部分,並且用呼吸去輕撫它們。如果感受過於強烈,你需要發泄,用哭泣、捶打枕頭等方式,也是可以的。但是要保持高度的覺察,看着自己在情緒的能量流中,什麼都不需要去做。與此同時,回歸到自己的中心——那個「颱風眼」——無論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你都有一塊內心的樂土、淨地,讓你可以安然地停留在那裡。

很多人都無法在自己的內在找到這樣一塊淨土,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每日的眼光都是向外的,不是去應付事情就是去應對人。因此,想要建立這樣一塊樂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下功夫。我們需要關注自己的內在,而不是只注意外在的人、事、物。

當然,面對日常生活中那麼多瑣碎的事情,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和周遭人、事、物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麼回事。但這個前提是:你必須和自己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找到我在前面說的那塊樂土、淨地,才能行有餘力地妥善照顧、應對其他人。本書講述了許多故事、例子以及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希望讀者們能夠像照鏡子一樣,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找到自己關係的癥結所在,進而化解它們,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和幸福。

然而,我們的經驗是對普通朋友、同事、不熟悉的人很容易保持理性和距離,但是對愛的人,卻很難割捨下那份牽纏、糾結的感受和情結。經過多年的體驗、實證,現在對我而言,愛到極致就是放手——給你愛的人最大的愛和支持,不要把自己的道德判斷和價值觀套在他們身上,用自己的喜好和標準來評判他們的行為。我們常常以愛為名,去干涉、勸說我們愛的人,以為這樣就是對他們好。如果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力量和智慧,你會發現,你愛的人自然而然也會受你的影響,走向最適合他們的人生道路。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內在的不舒服感受,而把負面情緒投射到所愛的人身上。

比如,愛人工作忙碌無法陪伴你,你有被遺棄的感受,你無法和這份從小就有的痛在一起,所以你會責怪你的愛人;比如,你看到你愛的人因為你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開心、抱怨,你無法和自己內在那種愧疚感、自責感在一起,於是你就讓步,犧牲自己的喜好和利益去遷

就他們;比如,你看到孩子受苦很不忍心,就為他們掃除障礙,解決問題,讓孩子學不會如何自己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培養一定的人生智慧;比如,你一味地想要討好你的家人、公婆,無法和自己內在的「不能滿足對方期待而產生的愧疚感」在一起,你就會覺得自己的關係有很多問題,讓你煩惱、憂愁,進而用各種不同的不當行為(逃避、對抗、虛偽、應付、自我折磨等)來面對問題。

這些都是我們在各種關係中不能感受愛、活出愛的關鍵所在。本書旨「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就是希望幫助大家看見,痛苦可以使一個人成長,但是你的干預可能會剝奪對方成長的機會和面對挫折的反應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智慧。這對孩子、愛人來說是如此,對父母和長輩更是如此。

如果你一輩子都是一個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受父母牽制的孩子,那父母永遠無法學會放手讓你成長,學會尊重你,學會讓你在心理上獨立地生活。如果你一輩子都在埋怨父母小時候沒有善待你,在你的負面反應和抱怨下,他們永遠學不會自己檢討當年的行為,並且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對你真心地感到抱歉。因為你負面的看法和感受,會讓他們起防禦之心,只想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辯護,無法真誠地回到內心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

其實,我們所有的關係都是環環相扣的,你自己強大了,回歸到自己的中心,能夠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也願意自己去承擔痛苦,你就長大了,智慧就開啟了,內在力量就增強了,而你愛的人也會隨之受益。

祝福讀者們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與親愛的人相處的智慧,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美好。[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