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對月(南宋陸游的詩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舟中對月(南宋陸游的詩作)
《舟中對月》是陸游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月亮為意象,以「對月」為題,自己即將離開蜀地的時候,故人已經遠遠地留在後邊,只有月亮是不懈的伴侶,表明了詩人孤獨的處境和淒涼的心境。
作品原文
舟中對月 【宋】陸游
百壺載酒游凌雲,醉中揮袖別故人。
依依向我不忍別,誰似峨嵋半輪月?
月窺船窗掛淒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裊裊釣絲風,人靜翩翩葛巾影。
哦詩不睡月滿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間更漏不到處,時有沙禽背船去。
注釋譯文
注釋 百壺:酒很多。
依依:留戀的樣子。
譯文 在凌雲山設酒為我送行,醉着揮動衣袖向老朋友告別。對我留戀不忍心離開,誰肯峨眉山出現了半輪月亮?月亮窺視這窗外掛着淒冷月光的小船,將要到達渝州的時候酒才醒。江面空明的月光卻照得竹的樣子裊裊,人的影子翩翩。吟詩不睡一直到月光灑滿小船,月光入骨仿佛要遺世欲仙。更漏的月光招不到別處,離去的沙禽才清晰可見。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二月陸游自成都奉召東歸。這首詩就寫在過嘉州(今四川樂山)向渝州(今重慶)的旅船中。詩以「對月」為題,實際上抒寫的是無人理解的孤單處境和淒涼情懷。
作品鑑賞
首四句說自己即將離開蜀地的時候,故人已經遠遠地留在後邊,只有月亮是不懈的伴侶。起言「百壺」載酒,以示在凌雲山設酒送行者之眾多,但「誰似」二字輕輕一撥,就在故人的陪襯下突出了峨媚山月同作者的聯繫。這是《舟中對月》一詩最成功的藝術手法之一:從此「月」便成了故人,下邊的抒寫全在「月」、「我」之間進行。
中間四句承第四句,着力寫月。峨媚之月到了渝州,尚且頻頻「窺船」,可見月有情;入近渝州,凌雲之酒方才「初醒」,在濃醉的背後讀者也許看得出「不忍別」時作者借酒澆愁的初衷,是人有意。更妙的是人初醒時看見的只有月光的「淒冷」,這裡「月色惱人眠不得」競成了「月掛淒冷眠不成」了。「釣絲」有二義,一指釣竿上的絲,一為竹名。「葛巾」是用葛布做的頭巾,常為位卑者所服。詩中說「江空」、「人靜」,因此「釣絲」當指竹,「葛巾影當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江空」兩句不用「月」字,但竹形裊裊,人影翩翩,分明是一片空明的月光,狀物至此,可謂神筆。對月只見「葛巾影」,不但再寫孤獨,而且以「起舞弄清影」啟下句中的「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