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般若寺 - 四川省都江堰市般若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般若寺

來自 匯圖網的圖片

般若寺,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蒲陽鎮,丹鳳山南麓。

般若寺,始建於唐朝,被譽為"川中勝景",因曾珍藏全國僅三部《般若經》之一而得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般若寺 [1]

外文名稱 Banruo Temple

地址 蒲陽鎮花溪村境內

占地 300餘畝

修建時間 明代宣德四年

歷史沿革

蒲陽鎮花溪村境內般若寺,是都江堰城北勝境之一。般若寺在丹鳳山南麓。兩山環抱如鳳翼,一嶺高如翠屏。寺建於"丹鳳"背上,頗擅形勝。"般若"是梵文praina的音譯,意即"智慧"。印度語系中含清淨無為、智慧深廣之意,佛教用來指如實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

規模之大

般若寺占地300餘畝,寺前松竹參天,濃蔭夾道,清幽靜謐。寺前後丘頂上各有一亭,故稱"般若迎松風"。寺址在兩山合抱之中,依山勢而建,前後四殿一殿高過一殿。寺基全用石墩砌築,備極雄峻規宏。寺內有客房舍數間,清潔幽靜,翠帳映窗,俯臨清谷,遊人住此塵念頓消,心舒氣適。

歷史沿革

般若寺為禪宗"天台宗"法脈,寺院建於明代宣德4年(1429),明末為兵火所毀。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僧海林自陴縣金龍寺來開山修葺,又得僧東影於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前後殿宇。其後僧福海、勝懷勝知等相繼來寺,後又有僧昌圓、隆印相繼主持。

興盛時期

後寺漸頹敗,僧能清發願修復,於1921年修觀音殿,1927年建藥師殿,1944年又整修大殿,數年間先後建成多重大殿。能清法師還着手改造寺周環境,植松種竹,於適當地點修葺,使般若寺香火鼎盛,聲譽雀起。據說,當年能清法師晝出耕耘,夜臥隘口,幾與林木同生死,終使般若寺綠蔭蔽天,蓊鬱蒼翠,蟬鳴深樹,幽鳥相逐。

布局結構

般若寺環境優美,呈寺在山中,院在林中,房在景中,僧在畫中之景。空谷傳來聲聲佛號,悠揚柔情、千轉百腸,是為心之皈依處。近年,古寺邊擴建大雄寶殿,新建"般若寺"山門,建築面積達到20餘畝。

建築特色

般若寺現有主殿五重,依山勢疊落布局在一條中軸線上,寺前有亭名"松風",寺左丘頂有亭名"迎暉",古人 "三島驚神秀,般若迎松風"之句即出於此。

寺境風光秀麗,古人概括為丹鳳朝陽、暈亭遠眺、平橋天籟、石鑼流韻、金桂飄香、紅梅吐艷、鐵甲千秋等十二勝景,號稱"小青城山",也許都江堰著名風景太多,不事張揚的古寺就不那麼出名了。般若寺集靜修與專修淨土念佛法門於一體,道風純厚,學風淳正,是用心辦道者一處修學的好去處,難覓的清靜正法道場。

寺內關房常年都有閉關靜修的僧人,大殿都有共修的僧眾居士。自1982年批准作為佛教活動寺院對外開放以來,寺里年復一年舉辦各種固定佛事活動。山上寺里有大片菜園,長年自產自銷綠色生態疏菜,凡到寺里吃過素餐的人無不讚不絕口。

寺內文物

寺內文物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鑄焚鼎一架,三足兩耳,高1.5米,重200多公斤,鼎壁鑄有銘文,鼎放於大殿正中;二殿尚有鐵鐘一口,高2米,重1000公斤,銘文為鑄者之姓名,康熙六十一年(1722)鑄;現唯有觀音殿前的鐵甲松二株,枝繁葉茂,威武天成。

此外,有明蜀王妃用銀末粉書的《金剛經》一部,絕世珍品,存於市文物局。

連接川西旅遊環線的蒲蓮路已經直達山門,寺外建築群已初具規模,前來朝山燒香拜佛者絡繹不絕,特別是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遊人如織,人山人海,年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以上。

影響深遠

般若寺建廟時間長,影響深遠,環境幽靜,空氣清新,被譽為"川西名剎"獨具整體開發價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