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空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艦空導彈 |
[圖片網址 來自 溫州網 的圖片] |
中文名稱: 艦空導彈 外文名稱: Ship to air missile 最大射程: 達100餘千米 最大射高: 20餘千米 |
艦空導彈是從艦艇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艦艇主要防空武器。它與艦艇上的指揮控制、探測跟蹤、水平穩定、發射系統等構成艦空導彈武器系統。[1]
組成結構
艦空導彈按其射程分為遠程艦空導彈、中程艦空導彈、近程艦空導彈;按射高分為高空艦空導彈、中空艦空導彈、低空艦空導彈;按作戰使用分為艦艇編隊防空導彈(如美國的標準Ⅱ型艦空導彈武器系統)和單艦艇防空導彈(如英國的海狼艦空導彈武器系統)。艦空導彈的最大射程達100餘千米,最大射高20餘千米,飛行速度為數倍音速。其動力裝置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用衝壓噴氣發動機的。制導方式一般採用遙控制導或尋的制導,有的採用複合制導。戰鬥部多採用普通裝藥,由近炸或觸發組合式引信起爆。
射程從數千米至120千米,射高為數米至3萬米,飛行速度一般為ma1.5-3.5,最大為ma6。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電源等構成。戰鬥部多採用普通裝藥和複合引信起爆。動力裝置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用衝壓噴氣發動機的。制導系統,一般採用複合制導或半主動尋的制導。有的採用主動尋的、被動尋的、無線電指令和波束制導。
應用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海軍曾研製一種以超音速衝壓發動機為動力的艦空導彈; 1955年,美國首先在 "波士頓"號巡洋艦上裝備"小獵犬"中程、中低空艦空導彈;1959年,製成"黃銅騎士"遠程、中高空艦空導彈,裝備在"加爾維斯頓"號等9艘巡洋艦上;1961年,又製成"韃靼人"中近程、中低空艦空導彈,裝備在驅逐艦和巡洋艦上,與"小獵犬"、"黃銅騎士" 形成美國海軍第一代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系 列。為防禦超低空飛機和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襲擊,自6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拉姆"、英國的"海狼"、法國的"海響尾蛇"等超低空、快速反應的單艦防空艦空導彈武器系統,先後被研製成功。1983年,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裝備的"宙斯盾"全天候、全空域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採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8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導彈護衛艦裝備近程、中低空艦空導彈。海戰實例表明,艦空導彈是一種有效的艦艇防空武器。1968年5月9日,美國"長灘"號巡洋艦發射"黃銅騎士"艦空導彈,在105千米距離上擊落越南"米格"-17飛機2架。1982年,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之戰中,英國護衛艦發射"海標槍"、"海貓"艦空導彈擊落阿根廷飛機多架。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海標槍"艦空導彈擊落一枚伊拉克"蠶"式導彈。
基本類型
一、按射程分為遠程艦空導彈、中程艦空導彈和近程艦空導彈;
1、遠程艦空導彈:里夫"-M中、遠程艦空導彈系統"該系統是從1985年裝備的S-300PMU地空導彈系統發展而來的。作為"一架多彈"的範例,S-300PMU系統可使用的導彈代號分別為5V55K、5V55B、5V55BUD、48H6E、48H6E2、9M96E和9M96E2。"里夫"-M中遠程艦空導彈系統可使用9M96E,48H6E和48H6E2等3種導彈。48H6E和48H6E2這2種導彈具有對戰術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與"里夫"-M艦空導彈系統標準型配套使用。
與其他系統相比"里夫"-M系統具有如下特點:1、射程遠、作戰空域大。"里夫"有效射程為90公里,低界為25米,可攔截各種攜帶近程空艦導彈的載機和如"冥河"類大中型反艦導彈,具有遠程區域防空作戰能力。2、對付多目標的能力較強。由於採用了垂直發射技術、相控陣制導技術,"里夫"-M系統在90。方位角範圍內能同時發射12枚導彈攔截6個目標,因此該系統具有一定的抗飽和攻擊能力。3、抗干擾能力較強。這主要是因為該系統採用TVM制導體制以及相控陣制導雷達技術,抗干擾措施多。4、可靠性好。導彈的貯存、運輸、發射都用同一個簡,使用維護方便,筒內導彈可10年不用檢測,導彈第10年時的發射飛行可靠度還大於0.75。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對付中程和遠程目標時,"里夫"-M系統均可從容應對。
2、中程艦空導彈
美國的標準II型中程艦空導彈 是美國海軍裝備的全天候、中遠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分為中程和增程兩種,能有效地對付中高空飛機、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它是在"韃靼人"和"小獵犬"導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標準I"型1969年開始服役,1972年開始研製"標準II"型導彈,1981年裝備部隊。"標準II"中程導彈的主要戰技指標為:射程74千米,最大高度24千米。彈長4.47米,彈徑340毫米,翼展1.07米,彈重610千克,最大速度3馬赫。採用慣性/無線電指令+半主動尋的制導方式。
3、近程艦空導彈
近程艦載防空系統的發展表現出兩種趨勢,一是用高效能的近程艦空導彈取代近防炮,同時承擔近程防空和末端防禦兩項作戰任務。因此近程艦空導彈在發展上主要以這三點為主要的方向。如美德聯合開發的"拉姆"近程艦空導彈,採用被動雷達和被動紅外複合制導方式,在打擊超低空目標時可以避免海面反射雜波的影響;在作戰上並沒在像"紫菀"中遠程艦空導彈一樣採取垂直發射方式和弧形彈道,而是採用射界更近的傾斜發射方式和平直彈道,對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擁有極強的攔截能力。在研製過程中,"拉姆"艦空導彈共進行了15次掠海導彈攔截實驗,全部成功摧毀來襲導彈。從性能上講,"拉姆"導彈基本上可以取代"密集陣"作為艦艇的新一代近程防空系統。但出於對新技術的瑾慎態度,各國海軍對近程艦空導彈取代近防炮仍持觀望態度。如韓國新型防空驅逐艦上採用了美制"拉姆"近程艦空導彈和荷蘭"守門員"多管近防炮兩種近程防空系統。在一定的時期內,近程艦空導彈和多管近防炮仍將並存于海軍艦艇的裝備序列中,發揮各自的優勢承擔不同的作戰任務。這種並存的局面導致了艦載近程防空系統的另一種發展趨勢:近程艦空導彈和近防炮走向"合成化",即將近程艦空導彈和多管近防炮結合為"彈炮合一系統"。其突出代表就是俄羅斯"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將射程1.5~10千米的SA-N-11艦空導彈和有效射程0.5~1.5千米的AO一1 8K式機關炮結合在一起,兩者共用一套探測和制導設備。可以為艦艇提供10-T-米內的多層次攔截能力。對反艦導彈有較強的攔截能力。"合成化"的彈炮合一系統相比分開裝備的彈炮兩種系統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作戰效能。在艦載近程防空系統發展方向明朗化以前。彈炮台一系統將會成為一些國家艦載近程防空系統主要的發展方向。從長遠看,近程艦空導彈的發展也許會讓多管近防炮的優勢部分減少甚至消失。最終由類似於"拉姆"的高效能近程艦空導彈承擔現階段兩種武器系統的作戰任務。
二、按射高分為高空艦空導彈、中空艦空導彈、 低空艦空導彈和超低空艦空導彈;
三、按作戰使命分為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和單艦防空艦空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