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國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艾國祥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38年2月17日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湖南益陽 |
民族 | 漢 |
母校 |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 |
職業 | 天體物理學家 |
1963年8月從北京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天文台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台長。現為中國中科院院士、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第39860號小行星以其名命名。
教育背景
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 學士
研究領域
天體物理,空間天文,太陽物理,空間太陽望遠鏡,天文導航
人物生平
- 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
-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7~2000年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委員會主席。
- 200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主任,
- 2011年5月被授予中國科協榮譽委員。
科研成果
獨立發明並主持研製了太陽磁場望遠鏡主持太陽磁場與速度場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發明以雙折射濾光器為基礎的兩維同時光譜儀,將太陽磁場測量方法連續推進了三代主持研製了太陽多通道望遠鏡
主要獎項及榮譽
2003年以來發明並主持中國區域導航定位系統(CAPS)的研發。
- 獨立發明並主持研製了太陽磁場望遠鏡,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主持太陽磁場與速度場研究,其研究成果獲1994年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 發明以雙折射濾光器為基礎的兩維同時光譜儀,將太陽磁場測量方法連續推進了三代;
- 主持研製了太陽多通道望遠鏡,獲得1995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96年獲何梁何利獎。
專利情況
衛星導航定位中三頻碼波偽距和載波相位的組合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申請號:200910131310.6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4日
授權日期:2011年4月28日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發明人:艾國祥、馬利華、施滸立、郭際、李志剛、吳海濤、邊玉敬、馬冠一、孫希延、李孝輝
艾國祥星
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8年2月17日發現國際統一暫定編號1998 DY7小行星,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第39860號,為了弘揚艾國祥院士的學術思想、科學成就,國家天文台決定將這顆國際永久編號39860的小行星命名為「艾國祥星」;2018年,「艾國祥星」命名儀式在北京中國華電集團高級培訓中心舉行[4] 。
代表論著
- 艾國祥和胡岳風,太陽磁場望遠鏡的提出和互作原理,北京天文台台刊,第8期(1986)1
- 艾國祥,胡岳風,李挺,何鳳寶,侯惠芳,顧震雷和倪厚坤,用於太陽向量磁場和視向速度測量的雙折射濾光器,中國科學A,第6期,(1984)540
- Ai Guoxiang,Progress in Measurements of Solar Vector Magnetic Fields, invited paper in IAU Colloquium No.141.(1992.9)
- A positioning system base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the Chinese Area Positioning System (CAPS).Ai G X, Shi H L, Wu H T, et al.Chin J Astron Astrophys, 2008, 8(6): 611-630
- The principle of the positioning system based on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Ai Guoxiang, Shi Huli, Wu Haitao, Li Zhigang, Guo Ji,Sci China Ser G-Phys Mech Astron, 2009, 52(3):472-488
- Barometric altimetry system as virtual constellation applied in CAPS. Ai G X, Sheng P X, Du J L, et al. Sci China Ser G-Phys Mech Astron, 2009, 52(3): 376-383
- Achieving centimeter ranging accuracy with triple-frequency signals in C-band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s. Navigation, Guoxiang Ai, Lihua Ma, Huli Shi, Guanyi Ma, Ji Guo, Zhigang Li, Xiaohui Li, Haitao Wu, Yujing Bian.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2011, Vol. 58, No. 1, 59-68 (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