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艾薩克•阿西莫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艾薩克·阿西莫夫
艾薩克·阿西莫夫
原文名 Isaac Asimov
出生 1920年1月2日
俄羅斯彼得羅維奇
逝世 1992年4月6日
國籍 俄國
別名 喬治·戴爾,保羅·弗蘭克西
職業 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
知名作品機器人系列
銀河帝國三部曲

艾薩克·阿西莫夫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

人物生平

1920年1月2日,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生在俄羅斯莫斯科西南約250英里的一個名叫彼得羅維奇的小村莊裡,父母是俄國猶太人。快到2歲時,他才得第一場大病,差點死於肺炎。據阿西莫夫家族記載,艾薩克是當地肺炎流行時唯一倖存的孩子。

1922年6月,定居於美國的阿西莫夫母親安娜的哥哥約瑟夫·伯曼來信表示願意幫助阿西莫夫一家人移民美國。1923年1月11日,阿西莫夫一家離開了俄羅斯,於1923年2月抵達紐約,定居布魯克林,一家人在當地開了糖果店。

阿西莫夫從小就很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普通人的智商一般是80分,而他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之列。在學生時代,老師們都知道他是個超級靈童,多次跳級,而考試中總能考取第一名。但同時,他也是個愛鬧騰的、讓老師頭疼的學生。1931年,阿西莫夫11歲時,他開始寫作。1935年高中畢業時,阿西莫夫年僅15歲,之後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1938年6月,阿西莫夫寫了一個叫做《宇宙瓶塞鑽》的故事,投稿給《驚人故事》,但遭到退稿。在連續9次收到退稿以後,阿西莫夫終于于1939年3月在《驚奇故事》上正式發表第一個科幻故事《逐出灶神星》。同年5月,《驚奇故事》發表了阿西莫夫的又一個故事《致命的武器》。1939年7月,坎貝爾的《驚人故事》首次刊登他的作品,名為《趨勢》。從此,阿西莫夫有能力自己支付學費了。1939年9月,他達到了學業標準,進入了研究生院。1940年底,他以優異的成績正式成為哥倫比亞的研究生。同年,阿西莫夫發表了《我,機器人》的第一個短篇故事《小機》,刊登於1940年9月號的《超級科幻小說》

1942年2月2日,阿西莫夫順利取得了碩士學位,並馬上開始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課程。隨後,他在1942年3月號的《驚奇》上發表了短篇《轉圈圈》,首次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同年3月,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家羅伯特·亨納恩的推薦下前往海軍造船廠工作。他於同年又將「基地系列」的第一個故事發表於《驚奇故事》1942年5月號,第二個故事則於次月刊出,受到讀者的歡迎。同年7月26日,阿西莫夫與女友傑特魯德結婚,兩人在紐約度過了為期一周的蜜月。1945年11月,阿西莫夫被征入了軍隊,在弗吉尼亞州利兵營接受了4個月的體能訓練。1946年3月,他作為化學專家被送到瓦胡島參加一項原子彈爆炸試驗。1946年6月5日,阿西莫夫退役回到紐約。1948年5月20日,阿西莫夫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

1950年代,阿西莫夫持續為科幻雜誌寫短篇小說,他稱這個時期是自己的「黃金十年」。

1950年1月,雙日公司出版了阿西莫夫的首部長篇科幻小說《蒼穹一粟》,該書屬於「銀河帝國三部曲」,講述了一個20世紀的裁縫穿越到數萬年後的銀河帝國的故事。年底,他又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我,機器人》,收錄了九個機器人短篇小說。

1951年,阿西莫夫晉升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助理教授,同年他發表了「基地三部曲」的首部長篇《基地》和「銀河帝國三部曲」第二部長篇《繁星若塵》。

1952年,阿西莫夫出版了一部生物化學教科書《生物化學與人體代謝》,這是他寫作科普書籍的開始。同年,他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說《基地與帝國》,並完成了首部機器人長篇小說《鋼穴》,該書講述了未來世界機器人與人類搭檔辦案的故事。同年12月,他出版了「銀河帝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星空暗流》。

1953年,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二基地》。1953年12月初到1954年2月,阿西莫夫完成了他的時空旅行作品《永恆的終結》。

1954年,阿西莫夫出版了《鋼穴》,這本書比之前的每一部書都要暢銷。由於該書的成功,阿西莫夫於1955年開始撰寫續集。同年他被提升為副教授。

1955年,《永恆的終結》由雙日公司出版,這部小說中故事情節圍繞男女主人公的戀情展開,打破了阿西莫夫以往的模式,代表着他創作的最高點。

1957年,《鋼穴》續集《裸陽》由雙日公司出版。同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深感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當代的科技發展水平。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而為使這種差距儘快地縮小,於是毅然收縮早已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潛心撰寫科普方面的書籍和文章。

1958年夏季,阿西莫夫辭去了波士頓大學的工作,但保留了助理教授的頭銜,成了一名專業作家。

70年代中期,阿西莫夫已是世界科學名人了,幾乎每個月他都要上電視談談科學新動向。1974年,他甚至被載入《大英百科全書》。1979年底,《作品200》出版後,他亦作為文學歷史上的前十位多產作家之一,被載人了記錄叢書。在隨後的兩年裡,阿西莫夫寫了一套關於他生活的大部頭作品,即《記憶常青》(1979年)和《歡樂永存》(1980年)。

1982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新作《基地邊緣》,講述了「基地三部曲」之後發生的故事。這部書獲得了巨大成功,成功躋身於《紐約時報》的暢銷書行列,並獲得了1983年雨果獎的最佳小說獎。

1992年,阿西莫夫又開始創作《邁向基地》,這部小說重新啟用了《基地三部曲》的中篇小說集模式,講述了哈里·謝頓的一生。阿西莫夫原來打算寫5個相互關聯的中篇,結果由於健康每況愈下,阿西莫夫和助手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周將第五個故事改編成了整套作品的尾篇。這部小說在1993年阿西莫夫去世後出版。

主要作品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眾多。1979年2月,阿西莫夫出版了第200部作品。1985年突破300部。到了1987年8月,已上升到394部。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過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專家稱,他至少出版過480部著作。目前尚沒有人做過計算過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壘起來會有多高,但他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極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

小說類作品

阿西莫夫所著小說類作品共201種,含科學幻想小說38部、探案小說2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33種、短篇奇幻故事集1種、短篇探案故事集9種,此外還主編科幻故事集118種。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基地系列」,即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三大系列。

大基地系列

本來「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是獨立的故事,「機器人系列」也跟「基地系列」沒什麼關聯,到了阿西莫夫晚年,他將三大系列的宇宙歷史觀溶進「基地系列」,於是便誕生整個「大基地系列」。

作品特色

小說特色

場景宏大

阿西莫夫借鑑《羅馬帝國衰亡史》所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說中的「未來的歷史」,發生在非常非常遙遠的將來。那時候,人類文明已遍及銀河系的兩千五百萬個行星,總人口也人大膨脹,出現了一個橫跨整個銀河系的「銀河帝國」。這一系列與《機器人》、《帝國》等系列相互貫串起來,其時間跨度超過兩萬年。在這三大系列中,阿西莫夫通過銀河帝國的興亡史討論了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比起一般的科幻作品更加充滿人文關懷。

語言樸實

阿西莫夫在自傳中曾說:「我有意識地運用一種非常平實的寫作風格,甚至是口語式的風格,這樣寫起來可以很快,而且很少出差錯。如果誰認為簡明扼要、不裝腔作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建議他來試試看。」他提出了「鑲嵌玻璃和平板玻璃」理論:「有的作品就像你在有色玻璃櫥窗里見到的鑲嵌玻璃。這種玻璃櫥窗很美麗,在光照下色彩斑斕,卻無法看透它們。同樣,有的詩作很美麗,很容易打動人,但是如果你真想要弄明白的話,這類作品可能很晦澀,很難懂。」

敘事技巧

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認為,阿西莫夫具有罕見的講故事的天才。他的故事情節雖然錯綜複雜但完全可信,運用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技巧更是無人能及。阿西莫夫創造了一種完美的故事節奏,他一步步地推進着情節的發展,猶如在由淺人深地解釋一個科學原理。他的書面表達能力也很強,使讀者立即就產生了一種親切感,並被他深深吸引。有一位記者這麼評價阿西莫夫的寫作風格:「為什麼我覺得他的寫作風格如此與眾不同?讓我來告訴你,那時因為他是在與你聊天,而不是對你說教。他就在客廳里,坐在沙發上,喝着一杯晚餐剩下的咖啡。他只是順便進來打個招呼。他是一個老朋友,一個能聆聽你心聲的人。你知道,他就是那種人,握手很有勁,笑起來滿臉相子,但很親切。」

善造懸念

阿西莫夫從小就喜歡看偵探小說,這種愛好後來伴隨着他的一生。對於偵探小說,阿西莫夫有着自己的觀點:「我不喜歡現代的硬漢探案故事,太過暴力的小說,或犯罪心理分析研究。我喜歡那種現在所謂的『安逸型探案』,那種有幾個可疑人物,最後用推理而不是用槍擊來解決問題的故事。」出於對偵探小說的愛好,阿西莫夫把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結合起來,創作「科幻探案小說」,如他的幾部長篇機器人科幻小說《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等,講述了偵探以利亞·貝萊和機器人搭檔機·丹尼爾·奧利瓦攜手辦案的故事,結局常常出人意料。

寓意深刻

科幻史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基地》系列稱得上是20世紀40和50年代以來「成熟」科幻小說的最佳典範。小說描寫的是宇宙,暗示的卻是地球,即在這個新「造」的世界裡,「重演」的實際上是人類的歷史:它深刻地反映了工業社會中人類的苦惱,人類崇拜科學而又害怕科學的心理,表達了人類對未來的希望,並指出了人類,尤其是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小說不僅融入了比現實先進得多的科學,而且還交織着複雜、高深的社會心理探討。其蘊涵的主題思想是:科學技術固然重要,是強國的基礎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哲學思想;先進的社會科學與高度發達的自然科學相結合,將會產生更為文明的生活方式。

理念新穎

《牛津英語詞典》曾提出:「正子學」「心理史學」和「機器人學」這幾個名詞首創於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

《基地》系列中,阿西莫夫借主人公哈里·謝頓之口提出了「心理史學」這個概念。心理史學是阿西莫夫以物理學的「氣體分子動力學」轉化而成的社會學說。「氣體分子動力學」不能估計每個分子的運動,但能計算出整體是膨脹還是收縮;同樣的道理,心理史學不能預測個人的命運,但把經濟及社會力量的影響導入模型後,便可準確地預測出社會的發展走向,甚至進一步在關鍵點導入適當的變數,進而改變以後社會發展的可能途徑。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曾坦陳,正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促使他進入了經濟學領域。

科普特色

「背景廣闊,主線鮮明;布局得體,結構嚴整;推理縝密,敘述生動;史料詳盡,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蘊哲理」,這是跟阿西莫夫有過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對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與敘述的邏輯性有着完美的統一。

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寫作的主線,從而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學性與通俗性也有着高度的統一。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種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而能在一開始就從心理上抓住讀者;緊接着的展開部分敘述之生動更不待言,結尾部分則更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餘韻無窮。阿西莫夫的許多作品又是現代性與歷史感高度統一的典範,血肉飽滿的科學過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兼具普及功能與學術價值。

阿西莫夫還常常能夠迅速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外一個主題,而且樂此不疲。這也是他創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種「施教能力」,總能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準確無誤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從而創立了自己友好、坦誠地直接訴諸讀者的風格,並頻繁地運用於寫作中。

主要成就

阿西莫夫作品中以《基地系列》[1]、《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

《基地三部曲》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60年代中期創作的《星際旅行》無疑也得益於它的啟迪。同時,它還激起了70年代的科幻影片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喬治·盧卡斯的傑作《星球大戰》。

阿西莫夫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早先關於機器人的小說多以「人類創造機器人,又為機器人所毀」為主題。阿西莫夫扭轉了這種局面,在《我,機器人》一書中,第一次為機器人提出行為法則,即「機器人學三定律」。即使在機器人學中,這三大法則也是十分重要的,並為以後的科幻作者所遵從。有人甚至友好地稱他為「機器人之父」。

歷史評價

早在1950年,坎貝爾就已經稱讚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1974年,書評家小約瑟夫·帕僑奇稱:「對許多人來說,艾薩克·阿西莫夫這個名字就是科幻小說的代名詞。」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曾說:「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能將科學和公眾聯繫在一起的人物。沒有人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阿西莫夫逝世後,他在悼文中寫道:「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科幻小說家吳岩評價阿西莫夫在科幻文學史上的成就:「首先,他是科幻文學經典範式的主要決定者,沒有阿西莫夫的參與,就沒有今天科幻文學的標準範式。科幻經典範式的產生為後來科幻文學在各個相關領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阿西莫夫正是這場範式運動的主要功臣。阿西莫夫的第二個功績是對科幻文學題材的多元探索。

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評價:「阿西莫夫生前為世人留下了雙份禮物:首先,他留下了一批精彩紛呈的小說和扣人心弦的故事,這將使世代的讀者大飽眼福;其次,他的非小說類作品令讀者心中充滿了敬畏,驚嘆宇宙的不可思議。他是一流的知識傳播者,一個帶領其他人進人宏偉壯觀。給人以啟迪的人類知識迷宮的人,為此人們將永遠銘記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