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形鳳凰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芋形鳳凰螺 |
中文名:芋形鳳凰螺 外文名:Conomurex decorus decorus coniformis 螺殼尺寸:30 - 45 mm 命名者:Sowerby, G.B. I, 門:軟體動物門 綱:腹足綱 目:中腹足目 時 間:1842 |
芋形鳳凰螺是一種鳳凰螺科、鳳凰螺屬類生物。螺殼尺寸30 - 45 mm。分布於毛里求斯,東非。 [1]
芋形鳳凰螺形態特徵
螺殼尺寸30 - 45 mm。
芋形鳳凰螺分布範圍
分布於毛里求斯,東非。 芋形鳳凰螺
形態特徵
鳳凰螺科的動物,貝殼體部通常擴張,具有突起。殼形態紡錘形,殼面富有釉質光澤,乳白色、黃色或棕色,豐富多彩。殼口狹長,具前、後水管溝,外唇寬厚,前端常有「U」字型凹槽,稱為「鳳凰螺缺刻」;最具特色的是有一對很發達的眼,眼柄特長,可自由伸縮,能從貝殼前溝和鳳凰螺缺刻處伸出窺視外部。眼周圍通常有桔色、黃色或紅色的環紋。外唇外翻且厚,軸唇滑層厚。殼口及軸唇光亮,無齒狀襞。厴小角質,不能覆蓋殼口,邊緣常呈鋸齒狀。厴不僅是動物向前行進的槓桿,而且是動物保護器官的防衛的武器。如果魚類和蟹類想吃它時,即用它禦敵。雌雄異體,成熟的雄性個體在背部右側有一個長的陰莖。
神經系統相當集中,沒有唇神經連索。平衡器1個,僅僅有1枚耳石。唾液腺位於食道神經節的後方;通常沒有食道附屬腺、吻和水管。排泄和呼吸系統沒有對稱的痕跡,右側相應器官退化。心臟只有1個心耳,不被直腸穿過。鰓1枚,櫛狀,通過全表面附在外套膜上。腎直接開口在身體外面,有的具有一條輸尿管。具有生殖孔。雄性個體具有交接器。齒式通常為2-1-1-1-2。
外形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各自的俗名,外表差異大但彼此間血緣密切。鳳凰螺外唇向外張開,蜘蛛螺有數根長指狀突起物,長鼻螺呈紡錐狀,前水管溝長。許多鳳凰螺色彩鮮艷,大多數螺殼厚重。口蓋長且曲,可幫助運動。
棲息環境
生活在熱帶海域和亞熱帶海區,喜歡在溫暖的水域中和淺海泥質或礫質海底活動,從潮間帶至淺海沙、泥沙和珊瑚礁環境中均有棲息。一般棲息在淺水礁及海草草地。
生活習性
該特種並不像蝸牛般滑行,而是以其尖銳及呈鐮刀狀的蓋將身體向前推進。動物的足部窄,很強壯,行動敏捷,可以向前跳動,可跳10.2厘米之遠。
是植食性軟體動物,以各種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腹足類是以齒舌做為刮取食物的器官,齒舌上有成排的細齒,分為中央齒(central tooth),通常一枚、其兩側為側齒(lateral teeth)一對到許多對,再兩側為一對到許多對邊緣齒(marginal teeth)。植食的種類較肉食的種類齒舌上細齒的數目更多,在植食性種類中,齒的頂端有鋸齒。
齒舌回收時,邊緣齒可以收集食物,再經齒舌帶送入食道。在前鰓亞綱中,由於扭轉,胃的位置也倒轉,即食道在胃的後端進入,腸由胃的前端通出。中腹足目及新腹足目,胃已失去了原始結構,而或多或少的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囊,已完全行胞外消化,有發達的肝臟。胃接受肝臟及各種消化腺所分泌的酶進行食物的消化,其消化酶主要是澱粉酶及纖維素酶。
胃後即為腸,在植食性的種類,腸道一般很長,而且盤曲,腸壁向內突起形成嵴與溝。腹足類其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運行,特別是在胃與腸中的運行是由纖毛作用的推動而不是靠肌肉的收縮。
在進化的種類由於溝與嵴的複雜化,可以同時篩選分離出4種或更多種大小不同的顆粒,分別在不同的溝與嵴中運行。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這種運行方式可見於所有的軟體動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