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毛苣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芒毛苣苔 |
中文名:芒毛苣苔 拉丁學名:Aeschynanthus bracteatus Wall ex A DC.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亞 門:合瓣花亞綱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苦苣苔科 族:芒毛苣苔族 屬:芒毛苣苔屬 種:芒毛苣苔 命名者及年代:Wall. ex A. DC.,1828 |
芒毛苣苔(máng máo jù tái),學名:Aeschynanthus bracteatus Wall ex A DC.,異名:Aeschynanthus chinensis 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var. chinensis ,是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屬植物,附生小灌木。產西藏東南部(墨脫)、雲南南部及東南部、廣西、廣東、台灣、四川。生于山谷林中樹上或溪邊石上,海拔300-1300米。在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泰國、老撾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全株供藥用,治風濕骨痛等症。 [1]
芒毛苣苔形態特徵
附生小灌木。莖無毛,常多分枝;枝條對生,灰色或灰白色。葉對生,無毛;葉片薄紙質,長圓形、橢圓形或狹倒披針形,長4.5-9厘米,寬1.7-3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全緣,側脈每側約5條,纖細,不太明顯;葉柄長2-6毫米。
花序生莖頂部葉腋,有1-3朵花;花序梗長0.8-3厘米,無毛;苞片對生,寬卵形,長3-9毫米,寬4-10毫米,頂端鈍或圓形,無毛;花梗長約10毫米,無毛。花萼長2.5-7毫米,無毛,5裂至基部,裂片狹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寬2-3毫米,頂端鈍或圓形。
花冠紅色,長1.5-2.2厘米,外面無毛,內面在口部及下唇基部有短柔毛;筒長8-16毫米,口部直徑5-6毫米;上唇長4-6毫米,2裂,下唇稍長,3裂,裂片狹卵形。雄蕊伸出,花絲着生於花冠筒中部稍下處,長1.2-2.2厘米,下部及頂部有稀疏短腺毛,花葯長1.5-2毫米,無毛;退化雄蕊絲形,長1.2-2毫米,無毛。
花盤環形,高約1.2毫米。雌蕊線形,長1.6-2厘米,無毛。 蒴果線形,長6.5-9.8厘米,無毛。 種子狹長圓形,長約0.6毫米,每端各有1條長1.5-4毫米的毛。 花期10-12月。
芒毛苣苔生長環境
芒毛苣苔 生于山谷林中樹上或溪邊石上,海拔300-1300米。
芒毛苣苔分布範圍
產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雲南南部及東南部、廣西、廣東、台灣、四川(峨眉山、富順)。
芒毛苣苔主要價值
全株供藥用,治風濕骨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