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芝罘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芝罘島,又稱芝罘山,古稱轉附、之罘,當地俗稱北山。位於山東省煙臺市北部芝罘區北部的海面,以連島沙壩與大陸相連,島上為丘陵低山地形,主峰老爺山海拔298米,東西長約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最典型的陸連島。芝罘島陽坡蒼翠欲滴,風景如畫,背面怪石嶙峋,崖壁陡峭,是良好的旅遊資源;人文歷史深厚,島上主祀的陽主(古齊地的八神之一,又稱梁王)是春秋戰國時齊國及秦以後歷代奉祀的神。也是傳說中秦始皇三次登臨的地方,也是煙臺市古地名「芝罘」的起源地。芝罘島是煙臺市重要的漁業基地、航運基地、造船工業基地,煙臺港、煙臺市打撈局位於島東南芝罘灣內,中集來福士在此設有生產基地。

中文名 芝罘島

別 稱 北島、北山

地理位置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北端

面 積 11.50平方公里

長 寬 長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 岸線長 22.50公里

最高海拔 老爺山海拔294.10米

所在水域 中國黃海北端

類 型 陸連島

位置境域

[1] 芝罘島,位於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境陸地北端,東南距市區9公里,構成芝罘灣北及西岸。島呈長梭形,東南西北走向,長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面積11.50平方公里。芝罘島連島壩由4條砂礫壩組成。南北長3公里以上,南接大沽夾河河口東岸,基部寬5公里,北連芝罘島,最窄處520米。西側礫石壩最高6.4米。島岸線曲折長達22.50公里。

名稱由來

芝罘,春秋時期當稱為"轉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齊魯春秋地圖"中,芝罘島標註有"轉附"字樣,此山原名可能稱轉附。《孟子·梁惠王下》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孟子·正義》也謂之罘即轉附。"轉附"的含義,有人考證為此島需要通過落潮時浮出海面的連島沙壩才能到達,古「附」「浮」相通。秦時謂"之罘",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次年,第二次東巡,令大臣在芝罘島刻石,頌揚自己的政績。碑文寫道:「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于海。……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時,始有"芝罘"之稱,之罘與芝罘通用,宣統二年(1910年)七月十五日出版的《芝罘日報》(第885號)上,報頭就是使用「芝罘」二字,這說明,早在1910年的時候,已經正式使用「芝罘」名稱了。而在煙臺民間,與市區南部的南山相對,煙臺市民間俗稱「北山」或「北島」。

構造

主要地質構造為單斜構造,後被斷裂切割成不甚封閉的抬升斷塊,芝罘島屬於芝罘島-崆峒島北側斷裂。斷塊內的斷裂規模小,多為次一級的派生斷裂構造,地殼比較穩定,斷塊邊緣地質構造活動較強烈。褶皺。境內處棲霞復背斜的北翼,芝罘島、崆峒島地層產狀,傾向南東、南及南西,傾角40°-60°,為一單斜層。斷裂。連島壩斷裂,位於芝罘島沙壩北端、大疃村西南,系由物探測出的隱伏斷裂,走向北西西,傾向南西,傾角陡直,斷裂帶長550米以上,東西兩端伸入海中。斷裂南側為粉子山群地層,切割第四系厚度60-70米,切割變質岩深度100米。婆婆口斷裂,位於芝罘島東部婆婆口溝口西側,走向北東30°,傾向北西60°,傾角65°,破碎帶寬14米。斷裂切過全島,南北長1公里以上,兩端伸入海中。斷裂兩側地層錯動,西側含鐵石英岩層相對北移,片理傾向南西15°,傾角37°;東側相對南移,片理傾向正南,傾角34°。斷裂北端露頭,南端隱伏於覆蓋物之下,屬張扭性斷裂。新構造運動。第四紀中更新世時,地殼開始下降,初期接受陸相堆積,岩性為含礫亞粘土和亞粘土,隨着海浸,沉積了砂、淤泥,進入寧靜海盆期。當時北部海岸線位於南大街一線,經西炮台山,沿大沽夾河至芝水一帶。全新世時,地殼受北西西向斷裂控制,開始上升,海退,沉積了粉砂、粗砂,構成一個完整的海浸—海退的沉積旋迴,海岸線北移,使原來的海積平原變成海積階地。因海岸帶上升,古為海中島嶼的芝罘島也與陸地連接成「陸連島」,地殼至今仍以每年3.50毫米速度緩慢上升。從威海經崆峒島—芝罘島北側大斷裂,屬活動強烈的大斷裂,是膠東地震活動區。

視頻

煙臺芝罘島美麗景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