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芥子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的乾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後者習稱「黃芥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古代炮製方法】
唐代有蒸熟(《千金》)和微熬(《外台》)的方法。宋代有微炒和「炒熟,勿令焦」(《證類》)的要求。明代有微炒(《入門》)和炒黑(《大法》)的方法。清代炒後研末用者較廣泛(《說約》等)。
【現代炮製方法】
1、芥子:取原藥材,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炒芥子:取淨芥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裂聲,呈深黃色或深棕黃色,並散出香辣氣為度,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
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摺疊的子葉,有油性;無臭,味辛辣。黃芥子較小,直徑1~2毫米,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黯紅棕色,研碎後加水浸濕,則發出辛烈的特異臭氣。炒芥子表面深黃色或深棕黃色,微有裂紋,略有焦香氣。
【質量標準】
芥子含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6.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12.0%,含芥子鹼以芥子鹼硫氫酸鹽計,不得少於0.50%。炒芥子含芥子鹼不得少於0.40%。
【炮製目的】
芥子味辛,性溫。歸肺經。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能。 生品力猛,辛散作用和通絡散結作用強,多用於胸脅悶痛,關節疼痛,癰腫瘡毒。炒後可緩和辛散走竄之性,以免耗氣傷陰,並善於順氣豁痰,且能提高煎出效果。常用於咳嗽氣喘,特別適於寒痰喘咳,亦治食積成痞。如《沈氏尊生書》云:「炒緩,生則力猛。」
【應用選擇】
1、生用 (1)胸滿脅痛:常與甘遂、大戟同用,能祛痰逐飲,用於痰飲停滯胸膈所致的胸滿脅痛,筋骨牽引作痛,走易不定,痰唾稠黏,或夜間喉中痰鳴,多流涎唾等,如控涎丹(《三因》)。 (2)肢體疼痛:常與木鱉子、桂心、沒藥、木香等同用,能利氣通絡,用於痰滯經絡,肩臂肢體疼痛、麻痹,時作時止,如白芥子散(《準繩》)。 (3)陰疽腫毒:可與熟地、肉桂、麻黃、甘草等同用,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可用於貼骨疽,脫疽,濕痰,流注,鶴膝風等,如陽和湯(《外科全生集》)。亦可用白芥子細末,醋調塗敷,用於腫毒初起(《瀕湖集簡方》)。 2、制用 (1)咳嗽氣喘:常與炒蘇子、炒萊菔子同用,能溫化寒痰,降氣消食,用於痰壅氣滯,咳嗽喘逆,痰多胸悶,食少難消等,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 (2)食積成痞:常與三棱、炒萊菔子、山楂肉、黃連(一半吳茱萸制去吳茱萸,一半益智仁制去益智仁)等同用,能消積化痞,用於食積成痞,如連蘿丸(《雜病源流犀燭》)。
【現代研究】
本品含硫苷化合物,內服後能刺激黏膜,引起胃部溫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此苷本身無刺激性,酶解後生成異硫氰酸酯類(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刺激性。炒後可殺酶保苷,使其服用後,在腸胃道環境中緩慢水解,逐漸釋放出芥子油而發揮治療作用。 對芥子炮製前後的芥子苷進行含量測定,結果表明,炒芥子含苷量高於生品;其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故芥子入煎劑以打碎為宜。炒芥子煎液中只含芥子苷,生芥子煎液中則含芥子苷和芥子油。外用以生品研末為宜,以免因炒後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苷而難以奏效。 用清炒法、電熱恆溫烘烤和遠紅外烘烤炮製白芥子,結果表明,遠紅外烘烤白芥子,色澤均勻,烘烤時間短,含苷量高,損耗低,方法簡便,易於操作。 實驗證明:白芥子炮製以後芥子鹼硫氰酸鹽的含量均降低,且以微炒品含量降低較小,這與古今白芥子均要求「微炒」的方法相一致。生品及各炮製品水煎液中,以炒製品含量較高,且隨炮製時間延長,炮製程度的加重,煎出率增加。同時水煎液中芥子鹼硫氰酸鹽的含量也增加。這可能是由於炮製後種皮破裂,有利於成分的煎出。白芥子在臨床上,生品常外用,搗碎後外敷治臃腫瘡毒,炒制後多人湯劑。 採用正交設計試驗,以芥子水分含量、浸出率、煎出率為考察指標,對微波炮製芥子工藝進行優選,結果:加熱4分鐘,藥物鋪展厚度為20厘米為最佳炮製工藝。 採用HPLC法,從白芥子不同飲片的HPLC圖譜中可以看出,生白芥子分別以甲醇、水提取所得色譜峰有較大差別,水提取Rt6分鐘處色譜峰消失,而在10分鐘左右出現較明顯的色譜峰,炒白芥子分別以甲醇、水提取,主要色譜峰差別不大。根據以上初步的化學成分鑑定,Rt6分鐘為苷類成分,生品以水提取,在酶的作用下易分解,經過炒制後,分解酶被破壞,因此相應的苷類成分得以保留,與傳統殺酶保苷的炮製目的相符合,此為揭示白芥子炒制原理提供了可靠線索。
【附】
文獻摘錄:「要用止血須炒黑」(《大法》)。「炒緩,生則力猛」(《遵生》)。
【總結】
芥子古代炮製方法都較單一,從唐代用微熬(即微炒)的方法開始,歷代都以炒法為主,至今仍用炒法炮製。從芥子的活性成分看,炒法確係較合理的炮製方法。實驗研究結果亦表明,若以活性成分芥子苷為指標,炒製品也優於生品。炒芥子因煎液中不含芥子油,故刺激性也小於生品。 在臨床應用方面,外治必用生品,內服則根據病情和患者的體質狀況靈活掌握。若患者體質尚佳,而病情又較重,則宜搗碎生用,取其力猛而速,顯效快捷。若患者身體素質欠佳,特別是脾胃功能較差,經常感到胃腸不適者,則宜炒用,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性,而且炒芥子其力雖緩,但基本功用仍與生品一致。用於咳嗽氣喘和食積,不論病人身體素質如何,都以炒用為佳。 [1]
【炮製方法】
1.芥子:取原藥材,去淨雜質,用時搗碎。 2.炒芥子:《太平聖惠方》:「微妙。」現行,取淨芥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有爆鳴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
本品為圓球形,表面呈灰白色或淡黃色(白芥子)或黃色至棕黃色(黃芥子)。味辛辣。炒芥了表面顏色加深,微見裂紋,有香氣。
【炮製作用】
芥子性味辛,溫。歸肺經。具有溫肺化飲,利氣散結,通絡止痛功能。生芥子辛散力強,善於通絡止痛。多用於胸悶脅痛,關節疼痛,癰腫瘡毒。如治療痰飲胸悶脅扁的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寒痰凝滯,關節疼痛的白芥子散(《校注婦人良方》)。芥子炒後可緩和辛散走竄之性,可 避免耗氣傷陰,並善於順氣豁痰;更利於粉碎和煎出。殺酶保苷。多用於痰多咳嗽,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 [2] ==【炮製方法】== 1.芥子:取原藥材,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炒芥子:取淨芥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裂聲,呈深黃色或深棕黃色,並散出香辣氣為度,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
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摺疊的子葉,有油性;無臭,味辛辣。黃芥子較小,直徑1~2mm,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黯紅棕色,研碎後加水浸濕,則發出辛烈的特異臭氣。炒芥子表面深黃色或深棕黃色,微有裂紋,略有焦香氣。
【質量標準】
芥子含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6.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12.0%,含芥子鹼以芥子鹼硫氫酸鹽計,不得少於0.50%。炒芥子含芥子鹼不得少於0.40%。
【炮製目的】
芥子味辛,性溫。歸肺經。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