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凇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蘆淞區是株洲市的發祥地。地面起伏平緩,總面積216.8平方公里,總人口29.8萬人。地理位置優越,古有"南北通衢"、"江南要衝"之稱,現為株洲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是株洲市的"窗口"和"門戶",北為 石峰區,南鄰醴陵市,西有天元區,東接荷塘區 。
京廣、浙贛、湘黔三條鐵路幹線在此交匯,320和1815國道穿越境內,全國客貨運特級站--株洲火車站、湘航株洲千噸級碼頭,連接河東--河西的湘江大橋都坐落在區內。距省會長沙和黃花機場,僅一個小時行程。
2013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53.2億元,比2012年增長11.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9億、112.4億和135.9億元。
林木繁多,有林地面積近4萬畝,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工業已形成以服裝、食品、交通、航空機械等支柱產業。[1]
基本簡介
蘆淞區是株洲市的發祥地,地面起伏平緩。地理位置優越,古有"南北通衢"、"江南要衝"之稱,現為株洲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是株洲市的"窗口"和"門戶",北為 石峰區,南鄰株洲縣,西有天元區,東接荷塘區 。
京廣、滬昆2條鐵路幹線在此交匯,320和1815國道穿越境內,全國客貨運特級站--株洲火車站、株洲千噸級碼頭,連接河東--河西的湘江大橋都坐落在區內。北距省會長沙50公里,僅1個小時車程。
2013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53.2億元,比2012年增長11.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9億、112.4億和135.9億元。
林木繁多,有林地面積近4萬畝,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工業已形成以服裝、食品、交通、航空機械等支柱產業。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巫中地區為黔中郡,株洲屬之。
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縣,孫權割湖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築縣城於今株洲市慶雲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建寧縣城商業發達,後一度毀於戰火。
公元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隋滅陳,廢建寧。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六年後即唐太宗元年,將建寧併入湘潭,清順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
商業又有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
清末民(國)初,隨着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築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餘戶,且大都居住於解放街、建寧街一帶。
民國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黨員)與友人合資在株洲新街(建寧街)開設米店。
民國15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並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髮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
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2]
建制沿革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
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縣劃出成立專轄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四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隨後,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個中央、省屬企業。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省轄市,同時新設立市郊區。成為湖南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省轄市。1965年4月又設立由市管轄的株洲縣。
1983年5月,為發揮工業城市的中心作用,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湘潭地區的醴陵縣(市)、攸縣、茶陵縣、酃縣(今炎陵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共轄城市四區(含市郊區)、五縣(市)。
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湘江西岸設立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
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株洲市撤銷郊區建制將市區劃分為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個行政區。
國務院1997年5月31日批覆(國函[1997]40號):設立蘆凇區,轄原南區的建設、建寧、董家塅和原北區的賀家土4個街道,原郊區的曲尺、建寧、五里墩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蘆凇路。
2004年轄4個街道、3個鄉。
2005年1月24日,湖南省民政廳關於蘆凇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 湘民行發[2005]7號 ):一、同意撤銷建寧鄉和曲尺鄉,將2個鄉(不含原建寧鄉的朱田鋪建制村)的行政區域併入建寧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後,建寧街道辦事處轄17個社區居委會、12個建制村,總面積35.6平方千米,總人口9.94萬人,辦事處駐徐家橋。二、同意將原建寧鄉的朱田鋪建制村劃入五里墩鄉。(株洲市人民政府2005年1月28日株政辦發[2005]3號批覆)。
2010年末,白關鎮、大京管委會、姚家壩鄉劃入蘆淞區管轄。
2015年,蘆淞區鄉鎮區劃調整:白關鎮與姚家壩鄉成建制合併設立白關鎮。五里墩鄉與董家塅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董家塅街道。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蘆淞區共減少2個鄉級建制。
行政區劃
2010年蘆凇區轄2個鄉、1個鎮、7個街道,總面積216.8平方公里。
建寧街道、慶雲街道、楓溪街道、龍泉街道、建設街道、董家塅街道、賀家土街道、五里墩鄉、姚家壩鄉、白關鎮。
2015年,蘆淞區轄白關鎮,賀家土、建設、建寧、慶雲、楓溪、龍泉、董家塅7個街道,總面積220平方千米,總人口29.15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地太子路668號。[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蘆淞區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3°6′21″-113°14′28″,北緯27°45′14″-27°51′31″,南北長11.45公里,東西寬10.7公里。
地形地貌
地面起伏平緩,總面積66.7平方公里。境內瀕臨湘江東岸,為平原和丘陵地地形。
氣候
土壤主要為紅壤。河溪有湘江及其支流楓溪港、建寧港、白石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18℃,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零下8℃。熱量資源充足,無霜期長。年降雨量平均1400毫米左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教育整體水平名列全市前茅,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初中升學率100%。整合了教育資源,素質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市唯一的省級課改試驗區,並成功申報為"國家級校本教研項目基地"。
科技事業
蘆淞區"科技城區工作"取得成效,連續八年保持"全國科技城區"稱號,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年共發放科技三項經費150萬元,成功申報專利78項,授權專利數為62件,授權發明專利數18件。
衛生事業
2014年蘆淞區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項目納入了區政府十大民生工程,為了督導項目進度,調研鄉鎮衛生院發展狀況,蘆淞區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自2013年啟動以來,總投入1800多萬元,為4個鄉鎮衛生院新增用房6450平方米,還為衛生院做好了文化建設,添置了醫療設備。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成效。城市低保工作得到加強,低保並軌工作取得突破,2582戶走出再就業服務中心,其中,828戶、2307人困難職工進入低保。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得到加強,五里墩衛生院改擴建順利完成,鄉衛生院醫療設施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計生工作成績顯著,流動人口管理經驗受到國家、省級主管部門肯定並在全國推廣。統計工作紮實,被國務院第一次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評為 "全國經濟普查先進集體"。社區建設穩步推進,被省政府授予"和諧社區建設先進城區"稱號;綜治工作步入全省先進行列,獲得"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區"榮譽。另外,物價、審計、安監、信訪、法制、人防、老齡、殘聯、工會、青年、婦女兒童、文化、檔案、機關事務等工作及各項社會事業均有長足的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經濟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88元,分別比"九五"期末增加4094元、1583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控制在4‰以內。
自然資源
蘆淞區建成區綠化率達50.3%。林木繁多,有林地面積近4萬畝,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人口民族
2010年常住人口29.8萬人,暫住、流動人口30萬左右。以漢族人口為主。
蘆淞經濟
2014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緊扣"穩中求進、好中求快" 總基調,努力克服經濟下行的不利影響,大力推進轉型升級,全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綜合
經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282.3億元,同比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4.6億元,分別增長4.6%、10.8 %和11.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43.3:54.8,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0.7%、44.8%、54.5%,第三產業貢獻率較2013年提升3.3個百分點。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地方收入6.8億元,增長12.2%。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460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776元,增長11.2%。
農業
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2792.2萬元,同比增長4.6%。其中,農業24793萬元,增長3.8%;林業474.6萬元,增長4.9%;牧業24736萬元,增長5.1%;漁業2440萬元,增長6.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348.4萬元,增長9%。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36萬畝;糧食總產量4.26萬噸,增加0.14萬噸。蔬菜種植面積4.47萬畝,增加0.69萬畝。全年肉類總產量12564噸,增加794噸。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序推進,湧現出志恆種養、農家一號、楚天華遠等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全區休閒觀光農業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經營收入突破億元。
工業、建築業
全區工業增加值74.7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1億元,增長11.5%;綜合能源消費量4.2萬噸標準煤,增長4.8%,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0.1%。從財務指標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95.5億元,增長1%,主營業務成本86.3億元,增長2.7%,成本增速高於收入增速1.7個百分點。從行業類型看,航空裝備業增加值26.7億元,增長18.3%,紡織服飾業增加值9.6億元,增長-0.5%,有色金屬業增加值1.5億元,增長18.5%,汽車及零部件業增加值4.8億元,增長5.6%。高新產業不斷壯大,易力達、歐科億、好棒美等高新企業均保持較快發展速度。
建築業總產值235.3億元,同比增長10.4%,建築業增加值47.7億元,增長12.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40.6萬平方米,增長19%,商品房屋銷售面積25.6萬平方米,減少28.3%。
固定資產投資
全區固定資產投資248.2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工業投資128.4億元,增長18.5%,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26億元,增長6.1%,基礎設施投資35.1億元,增長25.2%,施工項目542個,增長13.9%,新開工項目516個,增長33.7%。
商貿
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7.1億元,同比增長12.3%,占全市32%。限上企業發展明顯分化,部分企業增長勢頭較好,王府井百貨、新華書店零售額增長穩定;部分企業負增長,家樂福商場、株百超市、中石化銷售額增速較慢。星級賓館恢復性增長,國賓、金龍、新天紅東、天域酒店營業額增速均在20%以上。成功舉辦中國(株洲)首屆電子商務峰會,阿里巴巴·株洲產業帶全年入駐商戶1023家,最高日交易額達1700萬元,在全國180多個產業帶中日均點擊率排名第一,綜合排名前五。
招商引資
全年共引進項目14個、簽約資金121.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9982.4萬美元、內資40.6億元,分別增長19.2%、26.6%。今年首次以株洲航空產業園名義參加珠海航展,在"珠洽會"上成功舉辦株洲服飾產業項目專場推介會,並參加"滬洽周"、EAA飛來者大會等活動。民間金融服務不斷優化,株洲民間金融中心累計為23家中小微企業實現民間融資對接1.8億元。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
全區科教文衛事業大力發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山河科技公司獲第十六屆中國專利獎外觀設計優秀獎;蘆淞區農村農業信息化基層服務站全面啟動。教育事業推進有力,成功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省首批教育強區,淞欣學校獲評全省第一批兩型示範單位。文化活動如火如荼,成功舉辦"歡樂瀟湘"大型群眾文藝匯演蘆淞區初賽,30餘支隊伍、200多名群眾積極參與;開展"儷人·新飾界"杯株洲首屆服飾搭配大賽;舉辦"蘆淞好聲音,唱響中國夢"民間歌手大賽;承辦詩書畫"六進"活動等。蘆淞區沿河社區藝術團受到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前往北京演出《夢株洲》、武家坡等京劇節目,並榮獲央視戲曲頻道《一鳴驚人》周賽優秀表演獎。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完成4個鄉鎮衛生院、24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人口計生工作連續10年保持"國優"、5年獲評"省模";疾控工作獲國家傷害監測優秀單位。
人口、社會保障和安全生產
2014年末全區總人口29.74萬人,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並軌運行,低保"陽光行動"紮實推進;完成農村宅基地登記試點,解決城區900多戶居民房屋登記發證歷史遺留問題;沙堤一期、羅塘一期等6處安置房建成交付1119套;全力推進城鄉道路建設,新修鄉村公路100公里;完成賀家土、白關2個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和11個老舊小區提質改造;實施"農田水利三年攻堅"計劃,大京農村飲水工程進展順利;基本完成白關商業服務區提質改造,白關鎮獲評全國重點鎮。強抓"三安"工作,基本完成蘆淞市場群重大火災隱患整改,紮實推進龍泉地區"三合一"場所整治,未發生重大交通和食品安全事故,應急管理工作連續4年排名全市第一。其它各項社會事業均發展態勢較好。
風土人情
四月八
"四月八"是紀念一位名叫亞宜的苗族英雄的節日。每到農曆四月八日這一天,人們身着盛裝,成群結隊地湧向苗族英雄亞宜戰鬥過的地方--鳳凰落潮 井"跳月",節日活動有吹蘆笙、吹嗩吶、賽歌、擊鼓跳舞等。趕秋"是苗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每逢立秋日,人們着盛裝,聚集禾場盪鞦韆、賽苗歌、演苗戲、耍龍、舞獅、吹木葉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尋找伴侶。
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
耍龍燈
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出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示團圓。
戲劇
群眾喜歡看戲、聽說唱,因而地方劇曲種類繁多,流傳也廣。主要有花鼓戲、湘劇、祁劇、地花鼓、木偶戲、皮影戲、鬼臉戲、漁鼓、絲弦、小調、蓮花劇、打連廂、打錢鞭、布圍戲、獨角戲以及瑤族談笑等。花鼓戲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見長,是群眾最喜歡的劇種之一。它起源於清順治年間,由原衡山的"採茶調"和衡陽的"車馬燈"等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因聲腔語言相近,流傳地方相通,故統稱"花鼓戲"。以後,逐步流入全省其他地區。1983年編修的《中國戲劇湖南卷》中,將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戲統稱為"花鼓戲"。湘劇屬湖南地方劇的一種,於三百年前由鄰近縣流入。湘劇的音樂分為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包括崑腔、高腔、彈腔、雜腔小調等四種聲腔和過場曲牌、打擊樂曲。唱腔今以彈腔和高腔為主,尚保存一部分崑腔劇目。舞台語言以衡州官話為基礎,結合中州韻規範而成。湘劇的崑腔,格律同於崑曲,但咬字頗具地方特色,上聲字依湘南上聲字調高唱,使唱腔悠揚清亮。傳統曲牌有"粗牌子"、"細牌子"之分,前者古樸粗獷,腔簡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嗩吶和笛子伴奏;後者細柔婉轉,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較慢,以曲笛伴奏。湘劇的高腔曲牌,可分為《駐雲飛》、《四朝元》、《錦堂月》、《桂枝香》、《香羅帶》、《八聲甘州歌》、《鎖南枝》、《一枝花》、《駐馬聽》、《漢腔》等類,分"腔"與"放流"兩個部分。腔尾由人聲幫腔,打擊樂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調為朗誦體,由鼓板擊拍。高腔由一個人清唱,眾人幫腔,不要音樂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濃郁。衡陽湘劇的彈腔也分南、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濃郁。南路唱腔無行當之分,但各行當的演唱風格有所區別。北路生旦分腔,小生與旦行同,淨行與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聲調淒涼、哀苦。
旅遊資源
大京風景區
大京風景名勝區位於長株潭"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區,地處株洲市東南部,距市區12公里,距滬昆高速互通口7公里,是長株潭旅遊休閒的"金三角"。景區轄四個行政村一個林場,面積29.67平方公里,農業人口6400人,水庫面積為3600多畝,蓄水量為1500萬立方米。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級風景區,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湖南省風景名勝區。
景區是一個以山、水、林、禽同生共榮為主要特徵的自然景觀與盛極明清的古金輪寺為主的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集旅遊、度假、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勝地。盛夏景區溫度比市中心溫度低10度左右,負離子濃度每立方米3000多個,細菌個數每立方米僅4-7個,堪稱一個天然的綠色大氧吧。
景區分為仙峰嶺、京水湖、屏風嶺三大景區,擁有"金輪古寺"、"京水湖"、"松濤林海"等一級景點3個,"神龜軼事"等二級景點7個,"天上人間"等三級景點9個,景色獨異,各領風騷。水上滑索、京湖鐵索橋,驚險刺激;環湖游路,曲徑通幽;京水湖畔,阡陌縱橫、沃野千里、稻黃果香、炊煙裊裊,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清澈平靜的湖水變化多彩,波光綠樹相輝映,芊芊秀色漾水天;九曲十八彎而幽的小水灣,百鳥投林而妙的綠島,無一不是一個泛舟尋芳,悠然垂釣的好去處。
地址:株洲市蘆淞區白關大京水庫。
蘆淞服飾城
蘆淞服飾城位於株洲市蘆淞區北部,中心商圈內,服飾城內有多個商場,高樓林立,市場繁榮,為3A級景區。服飾城步行街四通八達,地下商城設施完備,是株洲的購物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