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芭蕉髻[ bā jiāo jì ] [1]
基礎釋義 古代婦女髮式,橢圓形,在髻的四周環以綠翠的一種髻式。
髻 <名>
(形聲。從髟,表示與毛髮有關,吉聲。本義:髮髻)同本義
頭上倭墮髻。――《樂府詩集·陌上桑》
雲髻罷梳還對鏡,羅⾐欲換更添⾹。——唐·薛逢《宮詞》
髻 髻
居右者椎髻仰面。――明·魏學洢《核舟記》
汝梳雙髻(髻,梳在頭頂上的髮結。)――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髻珠(髻上的明珠;比喻主旨、善諦);髻丫(盤在頭頂左右兩側的髮結);髻根(髮髻盤結如盤根錯節);髻子(即髮髻,頭髮拖到後面結成一個髻)
髻鬟
髻鬟之始掠。――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圍故國繞 清江,髻鬟對起。――宋·周邦彥《西河·⾦陵懷古》
髻jì盤在頭頂的髮結:發~,梳頭扎~。
髻jié 1.灶神。
目錄
參考文獻
- ↑ 「髻」這個字念什麼?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