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傘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花傘舞 |
花傘舞是一種漢族民間舞蹈,起源於唐宋時期。商城素稱歌舞之鄉,歌舞的數量不但浩如煙海,而且很有藝術特色。其中商城花傘舞的表現形式,代表着大別山民間舞蹈的風格。花傘舞簡潔明朗,生動形象,運用了比興、誇張、對比、反襯、重疊等多種藝術手段,展示了所要表述的廣泛內容。
基本內容
中文名:花傘舞
起 源:唐宋時期
代表風格:大別山民間舞蹈
性 質:漢族民間舞蹈
舞蹈道具:傘
地 區:河南省東南端
簡要介紹
花傘舞也叫「劉二姐趕會」,道具是以當地油布傘為骨架,用五色彩線或琉璃珠纏在傘撐上,傘上裝飾着 彩蝶、彩蜜蜂、彩花,傘邊有線織的彩穗。在表演中,演員們扛傘、轉傘、甩手帕、挽花,如風擺柳,非常好看。
在2010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歌舞之鄉」信陽商城縣就發現了不少歌舞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花傘舞、儀式歌最有特點。2010年5月10日,在商城縣文化中心,當地群眾演員用舞動的花傘、婉轉的嗓音,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發現採訪團的記者們做了現場展示。
相關傳說
花傘舞「花傘舞」流傳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以前名為《劉二姐趕會》,內容是表現劉二姐手撐花傘和管家婆一起去遊春,在途中遇一位相公,二人一見鍾情,雖然老婆婆百般阻撓,但聰明的劉二姐巧妙地用傘的各種動作載歌載舞地向相公表達了她的情意。
發展歷程
據悉,花傘舞最早在唐宋時期,商人從江浙沿淮而返,把江南雨傘帶回,打傘以示炫耀。後在歌舞表演中,把傘當道具使用。早期一把傘演變成二把傘,再演變成三把傘。後經過中央歌舞團、河南省歌舞團來採風改編後,借用芭蕾舞的特點將花傘舞改造成經典民間舞蹈,在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獲銀質獎。
經過改編的《花傘舞》表現一群農村少女手持花傘外出踏春,目睹山河如畫、工廠林立,情不自禁地載歌載舞,讚美繁花似錦的祖國,歌頌社會主義的春天。舞蹈動作主要運用花傘的舞動和優美的造型及舞蹈隊形畫面的變化,來表現姑娘們的愉悅心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