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葉蔓長春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花葉蔓長春花 |
花葉蔓長春花(學名:Vinca major 'Variegata' Loud.)是夾竹桃科、蔓長春花屬、蔓長春花的栽培品種。
中文名
花葉蔓長春花
別 名
對葉常春藤,花葉常春藤,爬藤黃楊,花葉長春蔓
目錄
形態特徵
近種區別
產地生境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 選地整地 ▪ 移栽方法 ▪ 養分管理
病害防治
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蔓性半灌木,莖偃臥,花莖直立;除葉緣、葉柄、花萼及花冠喉部有毛外,其餘均無毛。葉橢圓形,邊緣白色,有黃白色斑點,長2-6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下延;側脈約4對;葉柄長1厘米。花單朵腋生;花梗長4-5厘米;花萼裂片狹披針形,長9毫米;花冠藍色,花冠筒漏斗狀,花冠裂片倒卵形,長12毫米,寬7毫米,先端圓形;雄蕊着生於花冠筒中部之下,花絲短而扁平,花葯的頂端有毛;子房由2個心皮所組成。蓇葖長約5厘米。
近種區別
花葉蔓長春花是蔓長春花(學名:Vinca major L.)的一個品種,其與原種的區別為其葉的邊緣白色,有黃白色斑點。
產地生境
原產於歐洲及西亞。在中國江蘇、上海、浙江、陝西、雲南等地區有栽培。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也稍耐陰,對光照要求不嚴,尤其以半陰環境較佳。抗逆性強,能耐-8℃低溫。
繁殖方法
可以採用扦插、分株、壓條繁殖,因扦插容易、成活率高,多採用扦插繁殖。 生長季內均能扦插,梅雨季扦插生根較快,成活率較高。秋冬季節在暖棚中扦插,並加蓋小拱棚過冬,春季移栽。 春季於4月下旬至5月初,枝條半熟時扦插,秋季移栽。夏季於梅雨季扦插,生根較快,可於秋季栽植。夏季出梅後扦插, 需勤澆水,遮陰,成活率也較高。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圃地選擇質地疏鬆、肥沃、微酸性、中性和微鹼性土壤,對黏土、肥力不足的土壤要進行土壤改良,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千克,另加磷肥50千克。為預防地下害蟲,每畝應施入殺蟲劑呋喃丹2千克。第一次翻耕採用深翻,深度25厘米以上,然後細耙1次,再第二次翻耕,床面應平整。
苗床在田塊四周開邊溝,寬60厘米、深度50-80厘米。在田塊中央開中溝,與邊溝相通,深40-60厘米、寬50-60厘米。做床,床面寬110厘米,床面中央稍高,兩側稍低,土塊整細,每條苗床之間開步道,深25厘米、寬40厘米,做到溝渠相通,排水流暢。
移栽方法
穴盤苗移栽除7-8月高溫乾旱季節外,9月至翌年6月都可移栽。橫向栽3株,株距35厘米,行距40厘米,每畝3000株。移栽前地上部分要修剪,保留高度15厘米,剪下的枝條用作穗條。移栽深度應比原來植株的根際深度略深。然後用細土覆蓋於苗的基部,輕輕壓實。移栽當天要澆透定根水,如遇連續晴天,移栽後第4天就要澆水,以後每隔10天左右澆1次水。如遇雨天,要及時排水,進行全光照管理,促進木質化。
養分管理
移栽之前施足基肥。移栽15天後開始施肥,4月份施尿素、5-8月份施複合肥,每隔15天施1次,用量為每畝15千克。9月後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每隔15天施1次,每畝20千克。11-12月份施腐熟的有機肥,每畝1500千克,開淺溝施於株間,進行埋施。雨後晴天,結合施肥及時鬆土除草,以防止土壤板結。
平刈復壯年復一年地反覆剪穗導致母本植株老化,穗條活力降低,為使穗條增強活力,6年以上母本植株必須採取強修剪,當年2月份在母本植株齊地面高度進行平刈,然後及時鬆土、施肥和培土,促進根部萌發不定芽,產生叢狀植株以達到幼化復壯的目的。
病害防治
葉枯病
葉枯病由擬盤多毛孢菌引起,主要危害葉、枝,危害後病部呈黃褐色,導致全株死亡。防治方法:加強管理,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清除病枝、病葉,集中燒毀;發病初期噴50%使百克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鋅600倍液,每周1次,連噴2-3次。
褐斑病
由假尾孢菌引起,主要危害葉片,出現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邊緣不明顯,有時四周有褪綠暈圈,病斑上有灰色霉層物,葉片病斑較多時秋季會提前脫落。防治方法:清除病葉並集中燒毀;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及時開溝排水,提高抗病力;適當疏苗,增加透光度;發病初期可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硫黃懸浮劑800倍液,每周噴1次,連噴2-3次。
主要價值
花葉蔓長春莖葉可以入藥,清熱解毒。 花葉蔓長春花是理想的色葉地被植物。可植於林緣、林下或作坡地及基礎種植,也可布置花壇或作色塊。其藤蔓長可達2-3米,是良好的垂直綠化材料,可配植於假山、岩山或河坎邊,也可用於立交橋上和花壇邊緣的垂直綠化。花葉蔓長春花色彩亮麗,觀賞性佳,非常適宜作盆栽,作室內綠化材料。[1]
參考文獻
- ↑ 它常被當成雜草,農民見了連根拔,卻不知是珍貴的「花葉蔓長春花」,百度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