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生帶狀輪作複合種植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花生帶狀輪作複合種植技術我國作物周年種植方式單一(花生、玉米、棉花、高粱、甘蔗、穀子、油葵、高粱等長期連作,冬小麥-夏玉米單一種植),導致肥藥投入偏高、土壤板結、農田CO2及含N氣體排放增加、良田可持續增產能力變弱等問題,果樹行間資源利用不充分,糧棉油果等爭地矛盾突出,據此研究形成的技術體系。

一、技術名稱

花生帶狀輪作複合種植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我國作物周年種植方式單一(花生、玉米、棉花、高粱、甘蔗、穀子、油葵、高粱[1]等長期連作,冬小麥-夏玉米單一種植),導致肥藥投入偏高、土壤板結、農田CO2及含N氣體排放增加、良田可持續增產能力變弱等問題,果樹行間資源利用不充分,糧棉油果等爭地矛盾突出,據此研究形成的技術體系。通過該技術可充分發揮花生根瘤固氮作用,實現間套作與輪作有機融合,為克服連作障礙、防風固沙、碳氮減排、緩解糧(果)油爭地矛盾,實現種地養地結合及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該技術是以花生為主體,壓縮玉米、棉花、甘蔗[2]等高杆作物株行距、增加其播種帶密度,發揮邊際效應,保障其穩產高產,擠出帶寬種植花生,兩種作物儘可能「等帶寬」種植,次年兩種作物條帶調換種植,第三年再次調換種植,依此類推。果樹行套作花生,次年用禾本科作物輪作,第三年再套作花生,依此類推。

玉米花生帶狀輪作:黃淮夏播區宜選玉米與花生行比為3:4(帶寬3.5m)、3:6(帶寬4.35m)等模式,玉米行距55cm、株距12~14cm,花生一壟雙行、穴距10cm~11cm,每穴1粒。東北春播區宜選8:8(花生單壟單行的帶寬8 m、花生一壟雙行的帶寬8.4m)等大寬幅模式,其中花生一壟雙行的模式,玉米株距22-25cm,花生穴距6-7cm,單粒精播。

棉花花生帶狀輪作:黃淮區選棉花與花生行比為4:6模式,帶寬5.50m,棉花等行距75cm、株距15cm;花生一壟雙行、穴距10cm、單粒精播。新疆選膜比3:5模式,帶寬13.66m,棉花每膜種植6行,行距10cm-66cm-10cm-66cm-10cm,兩膜相鄰邊行距60cm,株距9.5cm;花生每膜4行,行距30cm-40cm-30cm,兩膜相鄰邊行距40cm,穴距10cm,單粒精播。

甘蔗花生帶狀輪作行比2:3模式,帶寬2.40m,甘蔗每米植溝15個牙,花生穴距16-17cm,每穴2粒。

穀子花生帶狀輪作行比4:4模式,帶寬3.50m,穀子株距2.5cm;花生一壟2行,穴距10cm,單粒精播。

油葵花生帶狀輪作行比3:4模式,帶寬3.50m,油葵株距15.9cm;花生一壟2行,穴距10cm,單粒精播。

高粱花生帶狀輪作行比3:4模式,帶寬3.40m,高粱選中矮杆品種,株距12-14cm;花生一壟2行,穴距10cm,單粒播。

芝麻花生帶狀輪作行比4:4模式,帶寬3.25m,穴距均為10cm,單粒精播,花生一壟2行。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該技術2020年被遴選為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2021年被遴選為山東省主推技術。其中的玉米花生間作技術被遴選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2017-2019年、2021年)和山東省主推技術(2017年、2019-2020年),作為省級地方標準或規程發布實施,列入2017年山東省委1號文、山東省油料(花生)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6-2020)。2013 年以來,先後在山東、河南、河北、吉林、遼寧、廣西、新疆等地合作開展大面積示範,全國累計推廣近百萬畝,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

課題組2014年在山東平度採用春花生套作夏玉米4:2模式,畝產夏玉米593.5公斤+春花生328.2公斤。2019年山東肥城高粱間作花生3:4模式,畝產高粱382.1公斤+花生221.7公斤;穀子間作花生4:4模式,畝產穀子244.6公斤+花生259.8公斤;油葵間作花生2:4模式,畝產油葵166.0公斤+花生295.8公斤。2016年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組織院士專家在山東省高唐縣的百畝方實地考察測產,認為該技術試驗示範效果顯著,符合新時期糧經飼協調發展的國家需求,是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對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較傳統作物單作,增加畝效益10%以上。對於改善田間生態環境、緩解連作障礙、減少碳氮排放等效果顯著。

作為主要內容之一,2018年獲得山東省專利獎二等獎和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三、適宜區域

全國花生、玉米、棉花、甘蔗等主產區。

四、注意事項

在不同區域使用過程中,應選擇當地適宜的模式與品種;旋耕後播種要注意調整播深並適當播後鎮壓;注重苗前除草;苗後分帶隔離除草;防止花生徒長倒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