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照片來自TravelKing旅遊王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簡介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被譽為為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其景觀與西部火車幹線系統截然不同,且基地位處花蓮市中心,其交通網絡便利,未來將成為整體花蓮縣文化觀光產業的發展重心。

花蓮縣文化局十餘年來爭取相關經費,進行園區內逐棟歷史建築修復工程,並於全區修完成後,進行歷史空間活化與再利用,引進民間的活力與創意,為花蓮縣民營造優質的文化場域與創造觀光遊憩資源。[1]

歷史沿革

花蓮鐵道文化館早期為掌管花東鐵公路的「花蓮港出張所」,負責行政及指揮監督東線鐵路施工與營運,裁撤後,在政府機關與民間多方奔走下,此區登錄列為花蓮縣歷史建築之一,2003年進行修復,並規劃為鐵道文化園區一館。

園區內栽種的老樹歷經了時光的流動,依然佇立守護這難能可貴的鐵路遺址,館內空間將以前的處長室、檔案室規劃成各種不同的展覽區域,館內還提供「換裝體驗」,別有一番樂趣。

文化園區二館則由舊工務段、警務段改建而成,保留著早期辦公室、拘留室、打鐵工坊,散發濃濃的懷舊風情。另外,為使民眾認識歷史建築及舊東線機車頭LDT103,承載花東地區之發展歷史內涵,特別就其意象進行形塑,加裝定時鳴笛器及冒煙裝置,重現當時之歷史場景。[2]

一館為原鐵道部出張所,座落在現今花蓮客運總站旁,原本用途是提供日本工程師來台出差住宿的地方,為1932年建造的四合院型的木造建築,入口是復古印象的車站設施,中央為綠色草地與老樹,與日式辦公廳舍相互輝映營造出時光隧道,讓人回到三、四十年代的感覺;左側設有站長室,提供相關展示文物,開放體驗穿站長制服拍照;右側為展示花蓮發展理史的老照片;正廳則為西洋式尖塔型造型屋頂,提供不一樣的建築線條美感。

二館與一館僅隔一條街,分為兩單位於1946興建的木造建築,房屋構造幾乎都是以卡榫工法接合,原是負責鐵路保養與治安的工務段與警務段,工務段辦公室展示當時鐵路枕木、辦公室原貌、打鐵工房設備;警務段辦公室被改為展示中心,內有電話、餐盒、制服、車票、票櫃等鐵路局相關各項細件,另有一間水泥建築的拘留所,內為兩間圍著鋼條的房間,是當時犯了偷竊、交通違規、或製造車禍等刑事案件的關閉處。[3]

二館的拘留室有兩間牢房,遊客都會好奇走進去,體驗一下被關的滋味。盧博梭說明,設置拘留室是因為舊花東鐵路興建時,漢人不敢來,因為會被原住民「出草」,所以大量徵用75萬人次原住民,鐵道幾乎是原住民興建的。當時日本人對原住民滿優惠,每一列火車有一節車廂是原住民專列,搭火車不用錢。另外,當年火車仍有安全顧慮,如果有鬧事者就捉到這裏關起來。牢房中有廁所,但在地板以下,已經被鎖上。[4]


周邊景點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包含的範圍其實很大,除一館、二館外,另有舊鐵路醫院(現石藝大街)、機工房(洄瀾之心)、舊宿舍群等陸續規劃整建修復。推薦民眾花蓮旅遊,除了鐵道文化園區外,可順道遊覽石藝大街、東大門夜市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園別館等景點,暢遊於花蓮山海之間。 [5]


視頻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創新導覽互動體驗服務計畫】

【花蓮市 鐵道文化園區 LDT103蒸汽火車頭】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