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子水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葦子水村,村域面積9.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0畝,林地620畝,荒山12388畝。現有人口420戶720人,其中農戶225戶495人;居民195戶225人。[1]
2018年3月,葦子水村入選北京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中文名:葦子水村
行政區類別:村
所屬地區: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
地理位置:鎮域東部
面 積:9.76 km²
地理位置
葦子水村為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轄村,位於鎮域東部,東距北京城55公里,東南距區政府駐地22.1公里,北距田莊村1.5公里,東距南山村2.8公里,西南距109國道芹峪口檢查站6公里,芹高公路(芹峪口-高崖口)從村西穿過,交通方便。
區域特色
是明清時期的古村落,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龍八盆之中,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有5座基本完好。村中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河上架有13座橋,其中5座水泥橋,8座石橋。隨河溝寬窄變化,橋身的長短隨之變化。石橋的建築材料均為石頭,沙子,大灰,形狀多為拱橋。材料簡單,一般就地取材,石頭塊頭不大,經過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而形狀各異。
葦子水村文化活動豐富,其中該村秧歌戲2007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
主導產業
主要物產有香椿、柿子、核桃、山杏等,尤以香椿和核桃比較出名。林業和養殖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葦子水村利用保存完整的民俗文化和南北合璧的人文景觀,積極打造民俗旅遊。 [2]
一榆兩槐四古柏
雁翅鎮葦子水村地處太行山區北部,海拔高度500多米,四面環山、九龍八岔、植被茂盛、地址多樣、峰奇石怪、谷深澗幽、古建民居、依山而建,有着近600年的悠久歷史。
葦子水村有文字可查的最早記載為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
據說自明朝該村宗祖高氏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到此,歷經600餘年繁衍,百戶同宗,無其他雜姓混入,幾十代人輩輩傳衍,家族譜系清晰明確。由於相對封閉的環境,村民友善互助,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生活寧靜、平和、安詳、自然。該村人文景觀很有特色,由於地形是盆地構造,自古就有九龍戲金盆之傳說,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龍八岔之中,每一條溝岔中都依山建有明清四合院,雖歷經磨難大部分得以保存下來。其鮮明的明清風格讓人倍感世事滄桑。這些樸素的古建民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民俗文化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除此之外,村中一榆兩槐四古柏,菩薩廟背靠着龍王廟,還流傳着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這裡淳樸的民風和以明清四合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給發展民俗旅遊帶來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葦子水村不大,村子沿一條東西走向的山溝而建,溝口即是村頭。村頭的石橋旁,聳立着一顆百年老槐樹。歲月風雨的侵蝕,掏空了老槐樹的軀幹,遠遠看去,它就像一個佝僂着身軀守立在村頭的老人,向過往的行人敘說着自己的滄桑:這個宗族源自山西洪洞。老槐樹是葦子水村的標誌。一條用山石壘砌,深寬近兩米的流水溝,沿着山溝從村頭延伸到村尾。水溝上每相隔不遠,就砌有一座石橋,供行人通行。這樣的小石橋一共有十二座。葦子水村的石橋在橋樑建築上也是別具特色的。所有的石橋都不是石條鋪砌,也沒有橋墩,全靠一塊塊大小不一的石頭髮券壘砌而成,並且石橋的券拱弧度不一,最小的僅有5度。溝是乾涸的,聽村中老人介紹,以前溝里常年水流豐沛,蘆葦叢生,葦子水村因此而得名。
葦子水村歷來有「一榆兩槐四古柏」之稱。「一榆」是棵龍爪榆,數百年來它一直庇護着一座四合院。「兩槐」除了村頭的參天古槐外,村中的另一株槐樹矮小得有些可憐,樹幹只有拳頭般粗,可它卻與村頭的槐樹同齡。聽村中老人講,幾十年來就見它這般大小,像這個村子一樣,不曾有過多大改變。「四古柏」傲立於四處山頭,它們卻生長在一條直線上。
視頻
京西深山中的古村落 葦子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