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蒼山西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蒼山西鎮位於漾濞彝族自治縣中部偏北,點蒼山西麓,東以點蒼山脊為界與大理市相交,南接平坡鎮,西連富恆、太平兩鄉,北依漾江鎮。最高海拔4122米,最低海拔1500米,國土面積355.84平方千米,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人民政府距州府大理市(下關)32.6公里。大漾二級公路直達境內,老320國道,省級平甸線公路穿境而過。境內水力、植物、動物、礦產資源十分豐富。[1]

中文名: 蒼山西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雲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大理州中部,點蒼山西部

面 積: 355.84 km²

電話區號: 0872

郵政區碼: 6725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和溫帶高原季風氣候區

人口數量: 46410人(2017年)

機 場: 距大理機場56公里

火車站: 距大理站41公里

車牌代碼: 雲L

方 言: 彝族話、白族話

民族遷徙

青銅器時代的「漾濞蒼山崖畫」證明遠在三、四千年以前,漾濞蒼山西鎮就有人類的祖先居住。境內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彝族,兩漢至清的文獻稱彝族為「烏蠻」、「羅羅」,彝族自稱「臘羅撥」「土族」等。

境內的漢族最早進入在明代,明軍將領傅友德、藍玉、沐英統帥大軍平定滇西,部分官兵被留守在漾濞,設衛屯田,繼續平定地方,他們成為漾濞漢族最早先民,主要分布在漾濞江河谷一帶,現今境內的漢族大部分都是他們的後裔。

回族也是外來民族,他們是西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後裔,在元朝時隨忽必烈攻占大理的部分回軍官兵,奉命在漾濞駐防和屯田,成為首批落籍漾濞的回族先民。清朝杜文秀起義失敗後,各地回族遭到清軍屠殺,漾濞回族也未能倖免,一部分逃匿,大部分遭殺害。光緒三年(1877年),蒙化直隸廳奉命招撫流落外籍的回民歸籍復業,此後陸續又有經商者落籍。

白族自稱「白尼」、「白伙」。白族是大理洱海地區的土著民族,從明代開始,他們中的部分到境內,主要從事做手藝(裁縫、鞋匠、銀匠等),經商、從教,隨後在境內定居下來,成為境內最早的白族先民。歷史上稱他們為太和籍,建國前,在上街還設有「太和宮」會館。

苗族的祖籍多為貴州和四川,他們於清代晚期和民國年間由鄰境進入境內,主要聚居在境內花椒園村小水塘,白羊村石打牛。

境內還有傈僳族、藏族、納西族、壯族、水族等民族,都不足百人,多是因為經商或婚配、就業進入,主要分布在機關單位,少部分在農村。長期以來,境內的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蒼山西鎮輝煌燦爛的文明歷史。

資源環境

地理氣候

蒼山西鎮位於漾濞彝族自治縣中部偏北,點蒼山西麓,是一個河谷、山地、高山相間分布的大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撥高差大,最高海拔4122米,最低海拔1500米,立體氣候突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2─18.3℃,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國土面積355.84平方千米。

漾濞江水資源

蒼山西鎮擁有8.2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可開發的總裝機容量達30萬千瓦以上。1978年以來,先後建成雪山河一、二、三、四級電站、栗樹坡電站、石月亮河電站、紫陽河三、四級電站、廣溢河電站共12座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0.11萬千瓦。蒼山西鎮修建水利工程17件,其中全縣唯一一座水(一)型水庫在境內淮安村小春壩,總投資1715萬元,於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

經濟植物

由於氣候溫和,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優越,境內林木、經濟果木、林副產品、古樹名木等資源非常豐富。有森林野生經濟植物1000餘種,中草藥植物200多種,森林花卉數百種,林中食用菌50種。其中名貴藥類植物有:蒼山貝母、雲茯苓、岩白菜等。名貴花卉植物有:蒼山杜娟、山茶、蘭花、報春花、龍膽花、百合花等。名貴食用菌有:松茸、乾巴菌、黑木耳、香蕈、雞樅。

珍稀鳥類

綠色山林和良好和生態環境,為鳥獸棲息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力條件,境內鳥類種類已達100種以上,其中珍稀鳥類有綠孔雀、白腹錦雞、雕等。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有:狒猴、水熊貓、黑熊等。

果木栽培

蒼山西鎮經濟果木栽培歷史悠久,是經濟果木種繁多的地區之一,境內盛產優質大泡核桃,其中核桃乾果年產量1800萬公斤,境內光明萬畝核桃生態園成為全省至全中國乾果發展基地的一個典範,享譽中國。水果品種眾多,優質品種有秀嶺玉香梨、漾濞清脆李、李家莊蘋果。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等,聞名遐爾的香軟米曾是古代進獻宮廷的「貢米」。特色經濟作物有樹頭菜、魚腥草、蕨菜等。

礦產資源

境內位於甸滇西地槽皺系成礦區,地質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有大理彩花石、銅、鐵、錫、鋅等,現經地質部門勘察清楚的礦床礦點共5個,現初步開發利用的有:塔盤山銻礦,彩花石、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等,其中大理石(彩花石)蘊藏量十分豐富,屬特大型礦床。

科教文衛

蒼山西鎮有初級中學1所,村級小學16所,托幼所1所,有教職工300多人,教學班150多個,在校學生6500多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民間傳統的有彝族、苗族打歌,嗩吶吹奏、打陀螺等。現蒼山西鎮共有文藝隊13支,組織開展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大力培養文藝骨幹。每年春節組織龍燈隊進行耍龍和花燈歌舞表演,增加節日氣氛。核桃文化廣場建成後,每天傍晚在核桃文化廣場進行打歌活動。淮安村、馬廠村、密場村有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隊,老年體協組織的老年文藝隊、腰鼓隊,平時自娛自樂,遇節慶日也參加表演。2005年蒼山西鎮文化站有工作人員6人,電影放映機2套,在蒼山西鎮範圍內開展電影的巡迴放映活動,得到城鄉居民的一至好評。有圖書室一個,藏書2700多冊,有村文化室17個,萬村書庫5000多套。

特色產業

以核桃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以光明核桃生態園為龍頭的核桃產業不斷壯大,蒼山西鎮累計新增種植核桃面積3.4萬畝,核桃總面積達10萬畝,產量1800噸,產值1955萬元。成功引進涵軒公司到蒼山西鎮發展核桃產業,種植和管理達到了區域化、集約化、規範化和科學化。核桃加工業快速發展,現有核桃加工大戶20戶,年加工、銷售核桃2000噸。以秀嶺玉香梨基地為龍頭,鼓勵和扶持農戶種植玉香梨5000餘畝。同時,加強科技服務,指導農戶增加科技含量,提升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

蒼山西鎮是全縣的農業大鎮,也是全縣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大春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小春糧食作物以種植蠶豆、小麥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蘭花籽為主。大浪壩農業綜合片區開發取得新成效,以魚腥草、蔬菜種植為重點的特色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經濟作物主要以種植蔬菜為主,馬廠、金星蔬菜種植歷史悠久,主要供應漾濞縣城區人口,部分供境外。境內白羊、金星種植的魚腥草品質優良,一部分供製藥廠做製藥原料,一部分作蔬菜食用,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部分還供向大理等州內市場。 境內山區自然草山寬廣,氣候溫和,主要發展以黃牛、黑山羊、騾、馬為主,放養型的畜牧業,以圈養為主,養殖生豬、水牛、奶牛、雞等。畜牧業的發展上,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同時,突出以草食型、節糧型畜禽特別是優質肉牛和黑山羊的發展為重點。畜牧業穩步發展,總收入達3414萬元,畜牧業已成為富民興鎮的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