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苧麻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苧麻屬(學名:Boehmeria Jacq.)屬蕁麻科植物。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或互生,有鋸齒;花單性異株,排成團傘花序或再排成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式;雌花被管狀,花柱柔弱,宿存;瘦果為花萼所緊包,最後分離。[1]

苧麻屬中國有32種,分布極廣,西南和中南最盛,其中苧麻廣為栽培,苧麻剝取其內皮作紡織的原料,為麻類之上品,國際市場上稱為中國麻。

形態特徵

灌木、小喬木、亞灌木或多年生草本。

葉互生或對生,邊緣有牙齒,不分裂,稀2-3裂,表面平滑或粗糙,基出脈3條,鍾乳體點狀;托葉通常分生,脫落。

團傘花序生於葉腋,或排列成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苞片膜質,小。雄花:花被片(3-)4(-5-6),鑷合狀排列,下部常合生,橢圓形;雄蕊與花被片同數;退化雌蕊橢圓球形或倒卵球形。雌花:花被管狀,頂端縊縮,有2-4個小齒,在果期稍增大,通常無縱肋;子房通常卵形,包於花被中,柱頭絲形,密被柔毛,通常宿存。瘦果通常卵形,包於宿存花被之中,果皮薄,通常無光澤,無柄或有柄,或有翅。染色體基數x=13,14,21。

生長環境

苧麻屬植物對海拔高度有一定的適應性,在海拔500~1000m灌木林野生種稍多,海拔1000~1500m越來越少,海拔1500m以上很難找到。苧麻屬植物的分為四大生態類型:

濕生性生境:生長在靠近水邊的山澗、水溝、小溪邊。植株較矮小,莖直立、半直立或匍匐生長、莖節易生根,根系不發達、毛根、鬚根多。種群分布呈連續性。該類型主要為多年生草本和灌木苧麻屬植物。

濕中性生境:喜陰濕、生長於峽谷密林、山地叢林、山澗樹蔭下、土壤比較潮濕處。植株偏矮,莖的分株較小,直立,根系不發達,種群群落基本成片。

半陰濕性生境:生長在山腳路邊、雜草叢中或稀疏林中,有的植株莖木質化程度較高成亞灌木,根系發育好,伸入土層較深,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一定的隱蔽條件。

地理分布

約120種,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少數分布到溫帶地區。中國約有32種,自西南、華南至東北廣布,多數分布於西南和華南。截止到2007年江西省麻類科學研究所對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十四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苧麻屬資源搜集中發現,苧麻屬資源最多的是雲南,達13個種;其次是廣西為11個種;江西有10個種;四川、湖南均為5個種;陝西為4個種;貴州、廣東、福建3個種;海南、湖北、浙江、重慶、安徽各2個種。雲南西雙版納被譽為植物王國,那裡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野生苧麻群落廣為分布,種類多樣,有的一個種群大面積分布。廣西苧麻屬資源豐富,分布較集中,有的整座山坡苧麻植物連片生長。江西的苧麻屬種質資源也很豐富,,宜春、靖安、萬載、井岡山、崇義等縣市一些森林資源保護較好的地方,野生苧麻容易發現,特別是草本類苧麻植物比較容易找到。

栽培技術

麻園建設

麻地應集中連作,並設立防風林帶,建設好排灌系統。一般以0.6~1公頃為準,不得小於0.3公頃,根據地形設置排灌主渠道,以主渠道為基線,按南北,每隔50米左右,東西向每隔100-150米,設置一條支渠和運輸道路,支渠寬1~2米,深0.8~1.6米,運輸道路寬3米左右,兩者相間配置。 丘陵山區建園,坡度應在30度以內,以5度左右最適宜,5~15度最好築成水平梯田。梯土長度大約30~100米不等,廂寬看坡度大小而定,以34米較為適宜。坡度小的寬度還可以大些,並在梯土兩端的最上、最小兩端修建2米寬的道路。道路當風的一邊斜坡上植樹地一二行,以減輕風害。

栽培管理

  1. 綜合運用多種快速繁殖方法 大田生產上,可綜合運用分蔸繁殖、細切種根繁殖、切芽繁殖、腳麻繁殖、壓條繁殖和離體壓條繁殖、嫩梢扦插繁殖等方法,進行無性繁殖。老麻區主要採用小種根直栽和切芽繁殖育苗移栽方法,新麻區採用嫩梢繁殖育苗移栽的方法,原則上不採用種子繁殖。
  2. 施足基肥 在選好的田址上,深翻改土,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磷肥25~40公斤,土雜肥100~200擔或人畜糞20-30擔或餅肥40~50公斤。
  3. 地膜覆蓋,早育早栽 據試驗,地膜覆蓋育苗比稻草覆蓋育苗,地溫提高1.3~8.1℃,平均提高3.27℃,出苗提早10天,同期移栽葉片多2片,苗高1.8厘米,莖粗0.08厘米,根長0.4厘米。
  4. 改革種植方式,提高種植密度 一是改等距或近距為寬行條栽;二是改稀植定蔸為高密動態栽培,即按寬行條栽規格,在寬行中增加一行麻苗(蔸),將密度提高,當年冬季或次年春季再反把增加麻蔸疏去,使用權密度恢復到正常規格。
  5. 改根際追肥為根際根外追肥 採用葉面肥噴施技術,推廣磷酸二氫鉀、增產靈、稀土、微肥、激素等各類葉面肥,每畝可增原麻8.31%~15.69%。
  6. 稻草覆蓋麻地 早稻收穫後,將鮮草撒於已收穫的二麻麻園的行間,一般每畝鋪鮮草1500公斤左右。這能起到保肥防旱,改良土壤作用。比未覆蓋的麻園增產8%~10%。
  7. 適時早破杆,改收一季麻為2~3季麻 歷史習慣新麻破杆是以麻株黑杆2/3,大部分葉片脫落,地睛部已長出催死芽為標準,由於育苗移栽較遲,二麻收穫時難達到破杆標準。因此,多數新麻園當年只能三麻破杆收一季麻,適時早破杆,即是將黑桿菌2/3的破杆標準放寬到1/3,可實現當年種麻收2-3季的目的,據大面積調查,新麻年收二次的比收一次的產量高41.9%,年收三次的較收一次的高69.3%。
  8. 搞好冬培 苧麻冬培主要是中耕、重施肥和適當培土三個環節。做到「仔仔細細一道鋤,扎紮實實一層糞,泡泡松松一層土」。

適時收穫

頭麻幼苗出土到成熟約90天,二麻約60天,三麻80-90天。苧麻收穫季節性很強,必須適時收穫,才能獲得較高產量和較高質量。收穫過早,剝麻不貫尖,纖維不充實,產量低,品質差;收穫過遲,纖維木質化,粗硬,色澤差,降低品質,而且影響下季麻的生長。在長江流域的適時收穫季節,一般頭麻「芒種」到「夏至」(6月上旬至6月下旬),二麻從「大暑」到「立秋」(7月上旬到8月下旬),三麻從「寒露」到「霜降」(10月中下旬)。要搞好麻收「四快」,即快收麻、快砍杆、快中耕除草、快追肥,一般先從收風傷麻、瘦土麻、破杆麻,其次收肥土麻,最後收蔭山麻和遲熟麻。苧麻採收後,及時剝製,加工。

主要價值

多數種類的莖皮纖維可作紡織和造紙原料,有些種類可藥用、作飼料或肥料。

密球苧麻

民間藥用,可祛濕。

細野麻

造紙、繩索、人造棉及紡織原料。全草可藥用,治皮膚發癢、濕毒等症。

大葉苧麻

莖皮纖維可代麻,供紡織麻布用。葉供藥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治瘡疥,又可飼豬。

水苧麻

莖皮纖維長而細軟,拉力強,可做人造棉、紡紗、制繩索、織麻袋等。全草可作獸藥,治牛軟腳症等。

苧麻

苧麻的莖皮纖維細長,強韌,潔白,有光澤,拉力強,耐水濕,富彈力和絕緣性,可織成夏布(湖南瀏陽及江西萬載等地出產的夏布最為著名)、飛機的翼布,橡膠工業的襯布、電線包被、白熱燈紗、漁網、制人造絲、人造棉等,與羊毛、棉花混紡可制高級衣料;短纖維可為高級紙張、火藥、人造絲等的原料,又可織地毯、麻袋等。藥用:根為利尿解熱藥,並有安胎作用;葉為止血劑,治創傷出血;根、葉並用治急性淋濁、尿道炎出血等症。嫩葉可養蠶,作飼料。種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食用。

長葉苧麻

莖皮纖維色潔白,柔軟,可代苧麻供紡織用。根藥用,治感冒、風濕關節炎等症。

束序苧麻

全草或根供藥用,效用參閱苧麻。

赤麻

莖皮纖維堅韌,可供織麻布、擰繩索用。

密毛苧麻

莖皮纖維可做人造棉、織麻袋用。

懸鈴葉苧麻

莖皮纖維堅韌,光澤如絲,彈力和拉力都很強,可紡紗織布,也可做高級紙張;民間常用莖皮搓繩,編草鞋。根、葉藥用,治外傷出血、跌打腫痛、風疹、蕁麻疹等症。葉可作豬飼料。種子含脂肪油,可制肥皂及食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