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葉

來自 名人簡歷 的圖片

su ye


紫蘇(學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是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植物。[1] 莖高0.3-2米,綠色或紫色,鈍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長柔毛。葉闊卵形或圓形,長7-13厘米,寬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側脈7-8對,位於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葉柄長3-5厘米,背腹扁平,密被長柔毛。輪傘花序2花,組成長1.5-15厘米、密被長柔毛、偏向一側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寬約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紅褐色腺點,無毛,邊緣膜質;花梗長1.5毫米,密被柔毛。花萼鐘形,10脈,長約3毫米,直伸,下部被長柔毛,夾有黃色腺點。花柱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徑約1.5毫米,具網紋。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分布於中國、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中國各地廣泛栽培。紫蘇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排水較好的砂質壤土、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長,適宜土壤pH值6.0-6.5。較耐高溫,生長適宜溫度為25℃。

紫蘇可供藥用和香料用。入藥部分以莖葉及子實為主,葉為發汗、鎮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劑,有鎮痛、鎮靜、解毒作用,治感冒;梗有平氣安胎之功;子能鎮咳、祛痰、平喘、發散精神之沉悶。葉又供食用,和肉類煮熟可增加後者的香味。種子榨出的油,名蘇子油,供食用,又有防腐作用,供工業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

植物學史

紫蘇變異極大,我國古書上稱葉全綠的為白蘇,稱葉兩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為紫蘇,但據近代分類學者E. D. Merrill的意見,認為二者同屬一種植物,其變異不過因栽培而起。又白蘇與紫蘇除葉的顏色不同外,其他可作為區別之點的,即白蘇的花通常白色,紫蘇花常為粉紅至紫紅色,白蘇被毛通常稍密(有時也有例外),果萼稍大,香氣亦稍遜於紫蘇,但差別微細,故將二者合併。  

紫蘇古代則稱荏,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李時珍《本草綱目》: 「蘇乃荏類,而味更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紫蘇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古籍中有不少記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蘇子雀甚嗜之,必須近人家種矣。  

形態特徵

紫蘇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莖高0.3-2米,綠色或紫色,鈍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長柔毛。葉闊卵形或圓形,長7-13厘米,寬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膜質或草質,兩面綠色或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貼生柔毛,側脈7-8對,位於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與中脈在上面微突起下面明顯突起,色稍淡;葉柄長3-5厘米,背腹扁平,密被長柔毛。[2]  

輪傘花序2花,組成長1.5-15厘米、密被長柔毛、偏向一側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寬約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紅褐色腺點,無毛,邊緣膜質;花梗長1.5毫米,密被柔毛。花萼鐘形,10脈,長約3毫米,直伸,下部被長柔毛,夾有黃色腺點,內面喉部有疏柔毛環,結果時增大,長至1.1厘米,平伸或下垂,基部一邊腫脹,萼檐二唇形,上唇寬大,3齒,中齒較小,下唇比上唇稍長,2齒,齒披針形。花冠白色至紫紅色,長3-4毫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內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長2-2.5毫米,喉部斜鐘形,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側裂片與上唇相近似。雄蕊4,幾不伸出,前對稍長,離生,插生喉部,花絲扁平,花葯2室,室平行,其後略叉開或極叉開;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柱頭2裂。果萼長約10毫米。花柱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徑約1.5毫米,具網紋。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主要品種

中國各地紫蘇地方品種較多,但缺乏系統的紫蘇品種選育工作。有關品種如河北石家莊紫蘇、湖南長沙野紫蘇(白蘇)、大葉野紫蘇、觀音紫蘇、益陽青梗紫蘇、南縣紫梗紫蘇、陝西紫蘇、上海紫蘇、湖北竹溪紫蘇、神農架紫蘇、保康紫蘇、秭歸紫蘇、宣恩紫蘇、咸豐紫蘇、咸豐蘇子、鶴峰紫蘇等。還有從日本引進的紫葉紫蘇和綠葉紫蘇等。  

紫蘇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排水較好的砂質壤土、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長,適宜土壤pH值6.0-6.5。較耐高溫,生長適宜溫度為25℃,但高溫伴隨乾旱時對植株生長影響較大。開花期適宜溫度21.3-23.4℃。[3]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不丹、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爪哇)、日本、朝鮮。中國各地廣泛栽培。  

生長習性

紫蘇根系發達,主根深入土壤30厘米,但大部分根系分布在2-18厘米的土層內,根系寬40-50厘米。分枝與主莖花序的開花期基本一致,在同一花序內,通常上端1/3部位的花先開,2-3天後全序開花,從現蕾至開花需20天左右,從開放至凋謝約12天。  

在中國浙江北部,一般於4月上旬播種,4月中旬全苗,5月中旬移栽,8月下旬現蕾,9月中旬開花結實,10月中旬種子成熟,全生育期約190天。  

繁殖方法

在一般情況下紫蘇用成熟的種子進行繁殖。一般在種子量少、天氣乾旱或溫度較低的情況下採取育苗移栽的方法。育苗時應選擇朝陽、溫暖且土質良好的地塊做畦,施足底肥,澆一次透水,在水滲下去苗床溫度升高後在畦間進行撒播,然後覆土。在此期間應保持苗床濕度,若此時遇到低溫,可覆蓋好行分次間苗,剔除過小和過密的弱苗。當苗高達到5厘米左右時選擇陰天或午後進行移栽,栽後及時澆1-2次透水,保證移栽的成活率。

栽培季節

中國長江流域露地播種期為3-4月,黃淮流域等北方地區宜4-5月播種。一般播種後50-60天開始採收,末收期可至10月前後。實際採收期與採收方式及相應的栽培方式有較大關係。  

大田準備

種植紫蘇的田塊要求地勢平坦、排灌便利。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廄肥2000-2500千克、複合肥30千克及磷酸二銨20千克,整地時與土壤均勻混合。耕深宜為25-30厘米,要求充分耕耙。作深溝高畦,畦面寬宜為1.2-1.5米,溝寬30-40厘米、溝深15-20厘米。畦面應儘量平整細碎。  

種苗準備

實行育苗移栽者,宜在苗床內播種育苗。採用塑料薄膜大棚覆蓋或小拱棚覆蓋育苗時,可比露地提早15-20天播種。紫蘇種子具有休眠期,一般採種後4-5個月才能完全發芽。播種前,將種子用100毫克/升的赤黴素溶液浸泡15分鐘左右,有利於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用低溫處理濕種子,亦可起到破除休眠的作用。播種時,宜撒播,每1平方米播種10-15克,按大田面積的8%-10%確定播種苗床面積。播種後,輕輕鎮壓畦面,之後灑水,待水下滲後覆蓋地膜。出苗前,設施薄膜宜密閉不揭。開始出苗時,揭除地膜。育苗期應注意通過設施薄膜的揭蓋,調控設施內溫濕度。幼苗第一片真葉展開後間苗,苗距3厘米左右。苗齡15天時,即可用於大田定植。  

大田定植或直播

大田定植者,行距宜為50-65厘米,株距宜為30厘米,每穴1株。定植後應及時澆定苗水。  

大田直播者,宜穴播或條播,應在土壤墒情較好時播種,每667平方米播種1.0-1.5千克,行距50-65厘米,穴播時的穴距宜為30厘米。播種後輕輕鎮壓畦面,並覆蓋地膜。開始出苗時,穴播者宜及時將定植穴薄膜破孔處用碎土封嚴;條播者宜揭除地膜。  

大田管理

間苗與定苗:幼苗具1-2片真葉時,開始間苗,拔除瘦弱苗,保留健壯苗,共間苗2-3次。定苗株距宜為30厘米,每穴1株。 肥水管理:追肥2-3次,緩苗後或定苗後追第1次肥,每667平方米宜用尿素5-10千克化水澆施;15-20天後第2次追肥,每667平方米宜用尿素10-15千克化水澆施;植株花蕾形成前,每667平方米宜施尿素10千克、複合肥20千克。高溫乾旱天氣時,應加強灌溉,保持土壤濕潤。

中耕除草:在植株封行前中耕2-3次,除去株間雜草。也可於大田播種或定植前5-7天噴灑除草劑,每667平方米用72%異丙甲草胺乳油100毫升對水50千克稀釋後,對土表噴霧。

摘心除老葉:以採收莖葉為目的時,可摘除已進行花芽分化的頂端,促進莖葉旺盛生長。以採收籽粒為目的時,宜及時摘除部分老葉,以增加株間通風透光性。  

採收加工

以採收嫩葉食用者,可隨時採收或分批收割。紫蘇成品葉採收標準宜為寬12厘米以上的完整、無病斑葉片。一般始采期為5月下旬6月初,在植株具4-5對真葉時採收。採收盛期每3-4天採收1對葉,其他時期每6-7天採收1對葉,可持續採收100天。每株平均可採收20-22對成品葉,每667平方米成品葉產量1250千克。  

採收種子者,應及時採收,防止種子自然脫粒,宜在40-50%的種子成熟時一次性收割,晾曬3-4天後脫粒。每667平方米種子產量可達50千克。  

以採收藥材為目的者,分蘇葉和蘇梗2種。蘇葉宜在夏、秋季節採收葉或帶葉小枝,陰乾後收貯入藥;亦可在秋季割取全株,先掛在通風處陰乾,再取葉入藥。蘇葉以葉大、色紫、不碎、香氣濃、無枝梗者為好。蘇梗分為嫩蘇梗和老蘇梗,6-9月採收嫩蘇梗,9月與紫蘇籽同時採收者為老蘇梗。採收蘇梗時,應除去小枝、葉和果實,取主莖,曬乾或切片後曬乾。蘇梗以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氣濃者為好。[4]  

設施栽培

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在冬季設施內栽培紫蘇,亦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通常依採收方式不同,分為「芽紫蘇」、「穗紫蘇」和「葉紫蘇」。  

「芽紫蘇」栽培宜利用日光溫室或加溫溫室,並加大播種量,撒播。3-4片葉時即可採收,一般每20天可生產1茬。   「穗紫蘇」栽培時,宜先育苗,育苗可採用「芽紫蘇」栽培方式進行。定植時,每穴3-4株,穴距10-12厘米。在冬季短日照下,設施內保持20℃左右溫度,植株6-7片時抽穗。穗長6-8厘米時採收,以花色鮮明、花蕾密生者為優。  

「葉紫蘇」冬季設施栽培時,宜在3-4片真葉期進行夜間補光,使每天光照時間達14小時,以抑制花芽分化,增加葉數。定植株行距均宜30厘米左右。  

病蟲防治

紫蘇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鏽病,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蟲等。白粉病可用4%農抗120水劑200倍液或50%加瑞農(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鏽病可用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和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小地老虎宜採取冬季清園,減少蟲源;播種或定植前幾天,放水浸泡48小時;輔以人工捕殺等措施,並於為害期間用敵敵畏、敵百蟲等灌根、噴霧,或將切碎的青菜葉拌藥撒根際誘殺。蚜蟲宜於發生初期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和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注意用藥防治時,應注意安全間隔期,即噴藥至採收一般不宜少於7-10天。  

紫蘇可供藥用和香料用。入藥部分以莖葉及子實為主,葉為發汗、鎮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劑,有鎮痛、鎮靜、解毒作用,治感冒,因魚蟹中毒之腹痛嘔吐者有卓效;梗有平氣安胎之功;子能鎮咳、祛痰、平喘、發散精神之沉悶。葉又供食用,和肉類煮熟可增加後者的香味。種子榨出的油,名蘇子油,供食用,又有防腐作用,供工業用。[5]    

紫蘇種子中蛋白質含量25%,另含有多種氨基酸。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