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州雙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州雙塔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蘇州雙塔

地理位置;蘇州市滄浪區定慧寺巷22號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名;羅漢院雙塔

年代;北宋

蘇州雙塔又稱羅漢院雙塔,是一處始建於宋代的古塔建築。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的雙塔院內,二塔「外貌」幾乎完全一樣,分為7層,東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雙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是一對佛塔,兩塔間相距僅20來米。像這樣緊緊靠在一起的雙塔全國是惟一的,因為能在這麼近修建兩座塔,對地基的要求相當高,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建築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現蘇州雙塔與正殿遺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蘇州雙塔位於蘇州鳳凰街定慧寺巷22號。唐咸通二年(861年)盛楚創建佛寺於此,初名般若院,五代吳越錢氏改為羅漢院。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捐資重修殿宇,並增建磚塔兩座,千餘年來僅多次修理塔剎相輪,結構式樣保持不變。塔的外壁雖為八角形,但內部方室仍沿襲北魏以來舊制,實為唐宋之間磚塔平面演變的實物例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蘇州雙塔不僅在蘇州是惟一的,即便在全國也絕無僅有,而雙塔的塔剎之謎,更讓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雙塔位於定慧寺巷的雙塔院內,二塔「外貌」幾乎完全一樣,分為7層,東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雙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是一對佛塔,兩塔間相距僅20來米。像這樣緊緊靠在一起的雙塔全國是惟一的,因為能在這麼近修建兩座塔,對地基的要求相當高。風雨千年,但雙塔依舊挺立,這引起了中外建築學家的高度關注,每年都有很多建築學者慕名而來,有的建築學教授甚至將自己的學生帶到這裡,進行實地教學。

當然,引起建築學家關注的不僅僅因為這些,塔冠上高達10米的塔剎更是讓他們匪夷所思。據了解,這兩個塔剎都是用生鐵鑄成,每個足有5噸重,當時的人是如何把這巨物「搬」上去的呢?建築學家對此眾說紛紜,有的猜測是先用土將塔圍起,然後沿着土坡將沉重的塔剎「牽」上去,但問題是由於當時般若院已經存在,那麼大的土坡又如何堆呢?也有人推測是架起石梯後再登上塔頂的,但這樣的難度同樣也不小。至於雙塔的塔剎是如何被運到20多米的高處裝上的,至今還是一個謎。正是這奇妙的謎,並不大的雙塔院每年都能吸引5萬多遊客前來參觀。

位置 來源

蘇州雙塔位於城東南角的定慧寺巷內,是蘇州最具特色的兩座磚塔,系唐代王文罕王文華兄弟創建,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建築形式一模一樣,因此又叫「兄弟塔」。蘇州人也稱雙塔為「姑嫂塔」。

構造

蘇州雙塔是東西比肩而立的兩座七層八角樓閣磚塔,形式、結構、體量相同,底層牆表相距僅15米,高約33.3米,底層對邊5.5米。雙塔形制模仿木塔,二層以上施平座、腰檐,腰檐微翹,翼角輕舉,逐層收縮,頂端錐形剎輪高8.7米。約占塔高1/4,整體造型玲瓏秀麗,舊時喻之為兩支筆。腰檐以疊澀式板檐磚和菱角牙子各三層相間挑出,上施瓦壟垂脊。

各層外壁表面隱出轉角倚柱、闌額、斗拱,均仿木結構式樣。平座亦以疊澀磚及磚砌櫨斗、替木構成。座上原有欄檻,今已無存。底層原有副階周匝,早已傾圮,僅存角梁和磚石台基。塔壁每層四面辟壺門,另四面隱出直欞窗。進壺門經過道導入方型塔室(僅第五層為八角形),內無塔心柱。方室逐層錯閃45度,各層門窗方位也隨之上下相閃,不但外觀參差錯落,富於變化,且使塔壁重量分布較為均衡,避免導致縱向開裂。塔室內敷設木樓板,上墁地磚,並有木梯可登塔。樓板以木製斗拱及棱木承托。內壁施磚砌角柱、額枋等。第六、七層方室中央立支持剎輪的剎杆,下端以大柁承托。

正殿遺蹟

正殿故基在雙塔之北,距離塔心21米,南向。其中軸線較雙塔中軸線偏西3.5米。根據柱礎排列位置可知,正殿面闊與進深皆為三間,東、西、北三面繞匝副階,總面積18.4米,總進深18.2米,屬正方形平面,明間有露台向南伸展。若根據宋《營造法式》復原,此殿應為單檐歇山式。

現存四周石制檐柱16根,大多完好,高約4米,上端有安木枋榫頭的卯槽。造型有雕花圓柱、瓜稜柱、八角柱三種。石柱礎30個皆為覆盆式,檐柱礎的盆嘴形均與柱形相配。前檐六柱及礎為圓形,通體浮雕牡丹、夏蓮、秋葵等纏枝花卉嬰戲紋飾,構圖典雅,線條流麗,堪稱宋代建築石雕藝術精品。此外,尚有石門檻、石羅漢、石須彌座、石獅等遺物,惜殘損者居多。

正殿遺蹟經清理復位,為江蘇唯一作為文物保護的宋代建築遺蹟,所存宋代石雕柱、礎之精美亦屬罕見。

旅遊價值

蘇州雙塔作為名勝更為古城增添了奇特的風貌,從而吸引了天南海北前來觀瞻的人,並為之讚嘆不已,留連忘返。蘇州雙塔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出風頭。蘇州雙塔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蘇州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塔基和塔身上所雕鑄的龍、雀等圖案,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為點綴蘇州古城風光名勝的一大奇觀。

相傳春秋時吳國伍子胥一家遭楚王猜忌,全家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他從楚國逃出後,後有追兵,前有長江天塹,使他感到萬分發愁,以致連頭髮也愁白了。所以直今仍留下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少年頭」的歇後語。塔原是佛教建築藝術的一種,但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雙塔底蘊豐厚,神韻獨具,種類齊全,異彩紛呈,不但為美麗的古城增添了無限的風采,同時也更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相關視頻

吳地塔影-蘇州雙塔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