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州桃花塢年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州桃花塢年畫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桃花塢年畫

全稱: 桃花塢木版年畫

時間: 宋代

產地: 江蘇省蘇州市桃花塢

代表作品: 《百子圖》、《西湖十景圖》等

桃花塢年畫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綿竹的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錶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歷史淵源

從傳世的文物來看,木刻挨遷挨書籍和木版畫差不多是同時產生的。起初,木版畫主要用作書籍的插圖,即繡象畫。木版畫單獨印行成為年畫,大約是到宋代才出現的。蘇州年畫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被稱為"姑蘇版"年畫。

清雍正、乾隆年間,蘇州年畫質量、銷量空前提高,當時有五十多家年畫鋪,分設在閶門外山塘街一帶,也有部分設在桃花塢報恩寺一帶,年產達百萬張以上,少時也有十幾萬張,行銷江、浙、魯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於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與天津楊柳青成了中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當時蘇州年畫鋪的名稱,留存在畫面上的,前期有:"張星聚"、"張文聚"、"魏鴻泰"、"呂雲林"、"陸匙棵禁福順"、"墨香齋"、"春源"、"季祥吉"等;後期有:"王榮興"、"陳同盛"、"陳同盛"、"吳錦增"、"吳太元"、"鴻雲閣"等。畫師在畫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塢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歸來軒主人、寶繪軒人、墨林居士、杏濤子等;後期有:嵩山道人、吳友如、周夢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鴉片戰爭以後,膠版、銅版和石印等印刷技術有了發展,所謂"月份牌"派的年畫傾銷城鄉,桃花塢年畫大受威脅,盛況開始衰落。加上太平天國革命軍兵臨蘇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倉皇逃走,在戰事中,蘇州遭受到燒殺搶劫,楓橋、山塘一帶毀於一炬,年畫鋪俱遭焚毀。雖有幾家遷入閶門內和桃花塢一帶繼續營業,但已無法振興。

光緒初年,一些畫師轉到上海舊校場工作,蘇州年畫鋪僅靠上代傳下來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舊校場畫來應市,甚至代銷石印洋畫,而門神、灶君之類年畫卻成了主要商品。蘇州桃花塢年畫當時已瀕於人亡藝絕的境地,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復。

抗日戰爭前,大部分藝人已改行轉業,年畫鋪僅剩下王榮轎姜興、朱榮記、朱瑞記3家,桃花塢年畫已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把散失在民間的藝人組織起來。在合作化高潮中,僅存的3家年畫鋪合併組成合作小組,印刷舊版年畫銷售。

藝術特色

清初至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有四個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是接近傳統繪畫形式,在藝術上成就較高。市民意識與城市文化的顯現,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偏重於城市習俗風景,非常接近傳統繪畫,風格雅致,不少畫面有詩句題詠。在早期畫面的經營上,甚至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痕跡,有些已經難以區別。如,這一時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大多採取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式,如,《琴棋書畫》、《調鳥紙立囑戒圖》、《食果圖》、《三娃圖》、《五子登科圖》、《白蛇傳》等,無論從構圖、刀法、都很難看出與傳統繪畫有多大區別。

二是清雍正後蘇州經濟進一步發達,富甲天下,且文風昌盛,蘇州市民戲牛囑階層自然會要求在年畫這類實用藝術中反映出他們的生活面貌和審美趣味。這些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既不是文人的"大雅"也不是農民的"大俗",而是"雅俗共賞"。此時桃花塢木版年畫畫法最精、刻工最細、結構最複雜、幅面最宏大的就多為城市風景畫,是寄興於充溢着市民情趣的都市風光。不僅刻畫了各種繁華的實際場所,熱鬧的貿易集市, 同時穿插着人們的種種活動,不厭其煩的反映着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文活動和民間生活,更像是一卷卷鮮活直觀的歷史畫軸。如,《姑蘇閶門圖》、《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濟橋》等等都是將市井生活淋漓盡致的加以展示的作品。

三是本土藝術受到西方藝術影響並大膽借鑑西方藝術,在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兩廂記圖》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對西洋銅版畫雕刻風格的模仿,甚至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仿大西洋筆法" (《蘇州萬年橋》),"法泰西畫意"(《百子圖》), "仿泰西筆法"(《山塘普濟橋》), "仿泰西筆意"(《西廂記圖》)等字樣。這一時期這一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採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等表現技法上,還保留着本土繪畫的特點。有些學者認為,這部分桃花塢木版年畫中有一些可能是為了出口而迎合歐洲受眾的需求所制。

四是這一時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出現了許多宏構巨作的作品。都是三至四尺,甚至整張紙精印。如,《蘇州萬年橋》、《山塘普濟橋中秋夜月圖》、《西湖勝景圖》、《西湖行宮圖》等,幅面高達一米左右,寬度為半米多。在如此大的尺幅上,純以手工雕版套印,其技術難度求囑備詢和操作的精細度,正是該時期桃花鍵墊臘塢木版年畫繁盛發達的又一重要表現。

乾隆後期至嘉慶、道光年間,桃花塢木版年畫雖仍然延續着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卻已呈衰落趨勢,在作品的風格上缺少了之前的古樸與典雅,在技法上,"仿泰西筆法"逐漸消失,在篇幅上,巨幅作品非常少見。

民初時期的桃花塢年畫因先進印刷術的興起,已在城市失去了市場而基本面向農民,與之前"雅"的風格、"洋"的風格不同,是"俗"的農民藝術。並且創作了一些描寫洋場生活的作品,以吸引農民的眼球。

新中國成立以後,桃花塢年畫獲得了應有的重視,美術工作者和藝人們以滿腔的熱情和責任感投入了桃花塢木版新年畫的創作。並且隨着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年畫已不再只是過去的功能,而是將其列為藝術品進行收藏,無論形式與功能在現代審美觀的重新審視下,都被注入了新鮮的解讀,桃花塢年畫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傳統民間藝術魅力,也在此得到了綿延。

桃花塢木版年畫具有一版一色的特點,構圖豐滿,造型誇張,色彩鮮艷,線條流暢,不失清雅,富有裝飾性和樸實感,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

其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鳥、民間傳說,還有戲文故事及裝飾圖案等,尺幅規格有門畫、中堂、條幅、斗方等。

清初至乾隆年間是桃花塢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乾隆一朝的年畫,風景畫是主流,畫法最精,刻工最細,結構最複雜,畫面最宏大。年畫的外銷也非常繁榮,特別是銷往日本的數量最多,其中也不乏有大量年畫轉口到西方各地。在這種情況下,蘇州年畫形式與技法受外來風格的影響尤其明顯。而由於年畫的大量外銷,西方客戶的審美趣味也為蘇州年畫的"西化"提供了動力。年畫工匠們,在作品中毫不猶豫地使用了"陰陽""遠近"之法,甚至在一些作品上明確題有"仿泰西筆法",但在構圖、人物塑造、樹石等表現技法上,仍保留有傳統繪畫的特點。

但隨着清後期經濟的蕭條,內外戰爭的連綿不斷,繁華的姑蘇盛景一去不返,市場規模也日趨縮小,年畫外銷也逐漸停止,桃花塢木版年畫逐漸走向農村,接近民俗的形式。當時的發行對象主要是農村人群,趣味上也就更接近於鄉土,內容和風格上也更好地反映出農民的生活願望和欣賞習慣。比之前期作品,後期桃花塢年畫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顯然單純得多,樸素得多,作品題材增加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的內容。畫面上多採用富有裝飾性的誇張手法,色彩運用上以大紅、桃紅、黃、綠、紫和淡墨組成基本色調,畫面更豐滿熱鬧,與勞動者更為貼近,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自從石印畫風行以後,蘇州桃花塢曾一度用木刻翻印,雖不能與石印為敵,但加上了桃花塢傳統色彩,也有它的獨特銷路。同時,桃花塢年畫也適當吸收了西洋畫法中的透視和解剖知識,因而畫面上的遠近、人物比例等,看來都很悅目。在構圖的處理上,是從現實中去吸取,因而真實而有變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多為畫家從現實人物中觀察和感受得來,因此他們畫的面孔是當時人的,畫的服裝以至背景道具,也是當時現實的很好反映。這些藝術特點,在後來的人物畫、連環畫、年畫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桃花塢年畫一方面繼承了傳統文人畫及民間藝術的優秀形式,另一方面亦不斷吸收西洋畫如透視、關注現實等藝術元素。開放的模式,使其應對不同時期、不同消費人群的狀況下,一直處於不斷變革之中。正是因為順應潮流,桃花塢年畫才給人一種清新、活潑的朝氣。

傳承意義

傳統的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已很少生產,但畢竟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一頁,故作為舊時主要民間美術樣式之一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業已成為一種珍貴的文物,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學習和研究桃花塢年畫,對於發展的新的藝術,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有着重要的意義的。

但是,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桃花塢年畫的實用功能大大減弱,而純粹的觀賞功能反倒有所提高。市場的變化影響到桃花塢木版年畫中傳統技藝的留存,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給傳統木版年畫的手工製版和印刷技巧造成巨大衝擊。桃花塢年畫的畫鋪越來越少,傳統雕版技藝和染色印刷技術的傳承也越來越困難。作為一門工藝,桃花塢年畫的製作過程歷來是有明確分工的,畫稿、刻板、印刷流水作業。但把握這門技藝的人已經很少。隨着桃花塢年畫作為蘇州工藝美院的一個常設專業,有了固定的教學基地。藝術收藏品、旅遊紀念品的開發製作成為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主業之一。文化部門已經大力進行桃花塢木版年畫博物館的資料徵集等工作,它將被建成傳統木版年畫的收藏、研究、保護基地。

但由於傳統藝術生存市場嚴重萎縮,木刻年畫在民間的市場幾乎接近於零,堅持年畫創作的人員已經很少,後繼乏人現狀一時難以改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