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漁家傲(千古龍蟠並虎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漁家傲(千古龍蟠並虎踞)》這首詞蘇軾寫於元豐七年(1084)八月。蘇軾赴汝州途中,經過歷史名城金陵(今南京),恰逢江寧知府王勝之調任南郡(今河南商丘),遂作這首詞送別。王勝之,名益柔,曾任龍圖閣直學士,故叫作龍圖。此篇上片概要地敘述了金陵龍蟠虎踞的地理形勢。「龍」「虎」之說源於諸葛亮語「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繼而着筆於現實,着意描述金陵百姓在濛濛細雨中送別王勝之的盛情,顯示了友人的政績與風範。下片異軍突起,出人意外,用仙遊的比喻,乘風、凌雲、馭鸞的想象,讚許王勝之的高潔與超然。意象幻麗而切近,讓人想起《楚辭》中「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的意境。之後由天上而地下,拈出「白鷺」的聯想,引出金陵並非理想的棲居之所,奇巧而親切地寬慰友人:此去不足惜。可謂筆意靈動,情意誠篤,立意新巧。[1]
原文
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龍蟠並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
渺渺斜風吹細雨。
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駕風車凌彩霧,紅鸞驂乘青鸞馭。
卻訝此洲名白鷺。
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注釋
驂: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
白鷺:指白鷺洲,在南京西南的長江中。
譯文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思歸的思緒。難得陪同您憑弔這歷經滄桑的興亡之地。斜風渺渺,細雨瀠瀠,彌散着一片別情離愁。難忘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別,懇切地把您挽留。且莫傷懷,在我的想象中——您駕着飛車穿越多彩的雲霞,仙遊似地以鸞鳥為陪乘者,一路凌風馭虛而來。卻訝異這裡的沙洲居然名之為白鷺,並不是適宜的棲居地。於是,翩翩然未曾歇翅,還是向別處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