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頌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頌故居引位於廈門同安區大同鎮城區西北隅葫蘆山南麓。是蘇頌高祖左屯衛將軍蘇光誨始建於五代後晉開運年間(944—946)的府第,子孫世居。宋天禧四年(1020)蘇頌誕生於此,10歲隨父入都,其子蘇攜於宋靖康年間(1126—1127)歸居於此。南宋至元期間府第改建成蘇氏祠堂,其後多有廢興。清末重建。解放後作為小學校舍。1988年同安政府重修蘇氏祠堂,並於後進原址重建蘇頌祠堂。[1]

中文名稱: 蘇頌故居

地理位置: 廈門同安區大同鎮城區西北隅葫蘆山南麓

占地面積: 750平方米

始 建: 五代後晉開運年間(944—946)

故居簡介

蘇頌故居亦稱「蘆山堂」。在同安縣城西北隅永豐鄉,背倚葫蘆山,門臨洗墨池,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頌高祖定居蘆山堂,「蘆山」遂成為入閩蘇氏的「燈號」。台灣、香港、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蘇氏「蘆山」後裔都源於此。現存建築於民國元年(1912年)重建,為三進雙護厝府第,面積750平方米,大門威鎮2隻青石獅,堂中有高1.73米的蘇頌全身脫胎坐像、蘇氏族譜和蘇氏派裔的八大名人畫像。

蘇頌科技館是一座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的6層大樓,由海外蘇氏宗親捐資建造。館內有蘇頌半身脫胎塑像、世界上第3台水運儀象台模型(其它2台分別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英國南肯辛頓科學館)和其它有關蘇頌的圖片資料以及各地專家學者的題詞。

現存蘆山堂系清代重建,以花崗岩和紅磚砌牆,紅瓦布屋頂,賦有閩南地方特色。堂為硬山頂,坐西北朝東南,建築面積約990平方米。前為蘇氏大宗祠堂,有前廳和正廳兩部分,祠堂後隔一天井是於原基址重建的蘇頌祠堂,內有現代所立之蘇頌塑像。兩側為卷棚頂護厝。蘆山堂是蘇氏蘆山派入閩發源地,因此衍居海內外的後裔紛紛到此尋根謁祖,該堂已成為聯絡海外鄉情的紐帶。

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廈門市政府公布為涉台文物古蹟。保護範圍:堂前延伸71米,後延伸3米,東、西各延伸3米。

故居景點

蘇頌故居系1911年重建,坐西北朝東南,為二進雙護厝府第式建築,占地面積為1700多平方米,整座祠堂呈現出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

祠堂前落供奉蘇頌神像,後落供奉入閩蘇氏始祖蘇益神像,兩側為卷棚頂護厝。大門口兩隻青石石獅,象徵着辟邪納吉;鏤空式的石窗,梁坊上的斗拱層層迭起,各種雕刻,都是中國古代民居典型的建築藝術的展示;高高翹起的屋檐,陡斜的屋頂,是多雨消水的閩南古建築特徵;二進的院落式建築,象徵着人丁興旺,財源茂盛。祖籍同安的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為1998年修葺的蘆山堂書題「蘇氏大宗」和「蘆山堂」兩方匾額。跨入堂門,迎面是蘇頌全身塑像,大廳四周的牆壁上,懸掛着8幅蘇氏家族8位風雲人物的畫像。在陳列櫃裡,擺放着《同安縣誌》、《蘇魏公文集》等歷史文獻,展示蘇頌歷經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五朝,官居宰相,以及發明「水運儀象台」的光輝業績。蘆山堂前原有一個水池,蘇頌讀書時曾在此洗硯,所以稱水池為「洗墨池」。今只留下一方寫有「洗墨池」的石碑。

故居交通

蘇頌故居「蘆山堂」坐落於葫蘆山後,在小西門下車,往中山路方向走,廬山堂就常隱藏於銀城商廈背後。無論乘坐那路車,到達同安小西門下車,可以搭乘三輪車或摩的說明洗墨池廬山堂5分鐘即可到達。

歷史沿革

故居始祖為蘇益,生於唐大中十年(856年)。光啟元年(885年)正月,蘇益隨王潮入閩,任泉州都統軍使。五代開運元年(944年),光誨建府第於「葫蘆山」下,坐丑向末兼癸丁,二進雙護厝結構,益公為府第名「蘆山堂」,始創「蘆山衍派」。

蘇頌故居擇建於葫蘆山龍脈寶地,家族人才輩出,惟宋代榮登進士榜者有仲昌、仲華、炫、紳、緘、結等十八人,世稱十八進士第。尤以為榮者宋代名臣賢相六世祖頌公也(1020-1101),為官五十六年,歷經五朝,官至宰相,同時也是我中國北宋的一位科學家, 1088年,他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鐘,叫水運儀象台,研製「假天儀」,編輯《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華夷魯衛信錄》《蘇魏公文集》,繪製「蘇頌星圖」。創七項世界第一,聲震中外。世界紀錄協會將其收錄為世界最早的天文鐘。宋大理學家朱熹贊曰:「趙郡蘇公,道德博聞,號稱賢相,立朝一節,始終不虧」;英國皇家學會員李約瑟博士稱公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蘇家因押解泉州府丁糧銀赴京途中遇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又因毆斃欽差一案遭滅族之災,山堂被毀,家產沒官,六人入獄,余丁夜逃,部分宗親化姓許、連、周,此即「一夜分九州,化姓許連周」同宗之由來。故蘇氏大宗祠堂內有連戰贈送的「發揚蘇頌世界第一精神」的錦旗。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同安知縣請旨撥銀重建蘆山堂,旋即擴建為三進雙護厝,並塑頌公像於後進廳中,明世宗欽賜「蘇氏大宗」以失敬仰先賢,世代傳芳。辛亥,民國立,同安蘇氏裔孫趨時順勢,聯繫海內外宗親捐資重建蘆山堂,翌年成,迄九十三載,幾經損毀,幾度修復;1987年,同安縣人民政府撥付部分資金,兼有海內外裔孫賢達慷慨解囊,復建蘇頌故居,1988年11月落成。

「蘆山」是最早到福建的蘇姓的一個燈號,現凡是閩南、台灣,包括海外,只要看見「蘆山」這個燈號的一定是從同安「蘆山堂」這兒開出去的。「蘆山堂」既是名人故居,又是海內外「蘆山」蘇氏(含由蘇氏析出的許、連、周)大宗祠堂,因而於199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廈門涉台文物古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