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苗春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苗春生
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出生 1951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知名於 「西安市首屆十佳民間藝人

苗春生,男,長安郭杜人,生於1951年。現為西安市群藝館特邀民間藝術家、長安民間雕塑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長安書畫家協會副會長。 [1]

個人履歷

自幼喜愛繪畫與泥塑。近二十年來共創作出泥塑4000多件。其中有水滸108將、關中風情系列作品、陝西十大怪、陝西民俗系列作品、七十二行等。長期在西安市小雁塔及西安群藝館展出。泥塑作品曾被中央新聞30分鐘、陝西電視台、西安電視台、四川衛視、長安電視台及陝西日報》、《西安日報》、《西安晚報》、《長安開放》等刊物報道。2007年被評為「西安市首屆十佳民間藝人」。 繪畫作品曾在陝西人才杯、陝西省首屆花鳥畫展、「陝汽杯」等畫展獲獎。 [2]

走訪長安泥塑藝人苗春生

長安泥塑藝人苗春生是我們陝西調研中見到的極富創造力的民間藝術家之一,主要創作民俗風情的題材。他採用捏塑手法創作的泥塑作品,生動逼真地展示了關中地區原生態的民俗生活。尤其是讓人讚嘆的是他創作的耍社火、看大戲、趕大集、看露天電影等表現宏大場面的作品,致廣大而盡精微,簡直是一幅氣勢恢宏的關中百姓生活全景畫。

苗春生是一個痴迷於泥塑創作的民間藝術家,他1950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郭杜街辦周家莊北村。他長期浸潤於泥塑藝術的天地才讓他葆有了旺盛的創作生命力。苗春生年輕時做過電影播放員,業餘書畫,八十年代初開始從事泥塑創作,他的泥塑作品取材於關中百姓日常生活,多以描繪地方風土人情為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生動鮮活,手法嫻熟老到,富有生活情趣。凡是他生活中看到的有意思的場面,他都能輕鬆自如的捏制出來。

陝西長安地處關中平原腹地,當地豐富的民俗資源孕育了眾多的手工技藝。苗春生的泥塑是一種原生態的創作形式,一種生活的藝術,真實地表達了他對生活的藝術感悟。人們對關中平原的印象,對陝西傳統生活場景的記憶,幾乎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尋找得到。苗春生樂此不疲的反反覆覆表現的正是,「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等,這些關中八大怪民俗生活場景。由於苗春生世代生於斯、長於斯,對於關中生活的切身體味讓他的作品在藝術的誇張中多了一份親切自然的感覺。那些紡線的婆姨、操着不同手藝的莊稼漢子、滾鐵環的頑童、砸吧着煙袋嘴的老漢、表情動作誇張的老腔演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點鮮明的面孔,而且是那樣的真實感人。他創作的《關中記憶》《水滸一百單八將》《文姬歸漢》《文成公主入藏》《張騫出使西域》等大型歷史故事題材的泥塑作品,讓一抔黃土變成一簇簇熱情洋溢的生活畫面。

苗春生捏泥塑用的土來自於陝北黃陵的膠泥,這個地方的泥土黏度高,易成型,不開裂,所以非常適合製作泥塑。泥巴的原材料要經過處理才能變得粘度適中,方便捏制。苗春生僅靠一把竹刀徒手捏塑,他的泥塑不上顏色,完全靠泥巴的天然質感來酣暢淋漓地呈現陝西人直爽、樸實的形象,充滿泥土的芬芳。民間藝術植根於鄉土生活,是在泥土中生長出來的藝術之花。苗春生的泥塑技藝水平與那些專業藝術家相比絲毫都不見得遜色。在那些靜態的人物場景中,你總能感受陝北人說話的強調和歌唱的聲音,只有對生活豐富的體驗,才能捏出這樣感人的作品。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地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高頻度使用的熱詞。對久居城市的人來講,鄉土鄉情似乎總是有着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魔力,吸引着人們去探尋個中的緣由。細細想來,我們的華夏文明曾經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社會形態,先輩們千萬年來與泥土肌膚相親,耕作維生,從大自然中獲取生命的豐沛。我們延續了祖先的血脈,所以骨子裡也總有擺脫不掉的鄉愁。苗春生創作的泥塑作品,充滿質樸的泥土氣息,把人們帶回了曾經的鄉土記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