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蒿
t01fb9dccc2b31782f4.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270791&sid=6484215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苦蒿

漢語拼音:Kǔ Hāo
別名:克可日(維名)
性味:味辛;苦;性平微寒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主治:癰疽癤瘡,無名腫毒,關節炎

苦蒿,中藥材名。本品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夏、秋採收。功能主治為: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癰疽癤瘡,無名腫毒,關節炎。[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苦蒿

拼音名:Kǔ Hāo

英文名:all-grass of Creeping Acroptilo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roptilon repens (L.) DC.

出處

出自《新疆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頂羽菊的地上部分。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

原形態

頂羽菊 多年生草本,高約60cm。莖直立,多分枝,有縱棱,有淡灰色絨毛,地下部分黑褐色。葉互生;無柄;葉片披針形至條形,長2-10cm,先端銳尖,邊緣有稀銳齒或裂片,或全緣,兩面生灰色絨毛,有腺點,有時邊緣有糙毛。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直徑1-1.5cm;總苞片形或寬卵圓形;苞片數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寬卵形,長約5mm,上半部透明,膜質,有柔毛,下半部綠色,質厚,內層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約1cm,先端狹尖,必生長柔軟毛;花冠淡紅紫色,長15-20mm。瘦果寬卵圓形,長約4mm,略扁平;冠毛白色,長8-10m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乾燥山坡、路旁、田野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內酯成分頂羽菊素(re-pin)[1]。

藥理作用

以食入頂羽菊,可引起黑質中性細胞壞死。所含的頂羽菊素對雞胚感覺神經有較高的毒性[1]。

性味

味辛;苦;性平微寒

功能主治

祛風濕;解熱毒。主風濕關節炎;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

《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癰疽癤瘡,無名腫毒,關節炎。[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苦蒿-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苦蒿中醫世家